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1704
疾病類別: 17
疾病名稱: DiGeorge's症候群,狄喬治氏症  ( DiGeorge's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9.11
ICD-10-CM診斷代碼:D82.1

病因學:
  DiGeorge 症候群多是起因於第22對染色體臂的缺損,又可名為22q11.2 缺失症候群(22q11.2 deletion syndrome),會導致心臟、胸腺、副甲狀腺、臉部及口顎發育的異常,然而個體之間的差異極大。
 
遺傳模式:
  DiGeorge症候群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但只有少數的病人是遺傳自父母,多數為本身染色體的變異(de novo mutation)所造成。患者的子女有50%機率會得病,如有已知的家族史,可使用螢光染色體雜交檢查(FISH)、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或是染色體晶片(array CGH)的檢驗方式,在懷孕10-12週利用絨毛膜穿刺或16-18週時利用羊膜穿刺進行產前診斷。
 
發生率:
  3000到6000個活產嬰兒中有1個,但由於個體表現差異極大,所以發生率可能被低估。
 
臨床症狀:
        起源於第三及第四咽囊(pharyngeal pouch)所造成相關器官的發育異常。
1. 心臟問題:動脈弓的異常,包括主動脈阻斷(interrupted aortic arch)、法洛氏四重症(tetralogy of Fallot)、共同動脈幹(truncus arteriosus)、心室中隔缺損、肺動脈發育不良。嚴重者,於出生後,即出現呼吸窘迫、發紺等症狀。
2. 免疫問題:胸腺的發育可分為部份或完全發育,其中以部份發育佔大多數,免疫功能會隨著年紀而改善。胸腺完全無發育的病患,會因為無法產生T細胞,導致嚴重免疫力缺乏,易引起伺機性的感染(如黴菌、肺囊蟲)。
3. 臉部特徵:人中短、眼距寬、唇顎裂、小嘴巴(fish mouth)、低耳(low set ear)、懸雍垂異常(bifid uvula)。
4.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低血鈣,進而有抽搐、肌肉陣攣等症狀,常發生於新生兒及青春期,或是當病患面臨開刀或嚴重感染時。
5. 發展與智能:多數病患的肌力較差,而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且語言學習偏慢,說話有較明顯的鼻音。部分病患於兒童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自閉症的表現。成年患者較常出現焦慮、憂鬱的表現。
6. 生長問題:多數的病患於兒童期會身材矮小,且因為餵食困難而體重增加緩慢,少部分的病患會有生長激素不足的問題。成年後,大多數病患的身高會低於平均,且有肥胖的問題。
7. 其他:少數的病患會出現呼吸道、腎臟、泌尿道或生殖系統發育的異常、疝氣、聽力缺失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亢進。
 
診斷:
        由於此疾病是因為染色體片段的缺損而致病,所以可使用螢光染色體雜交檢查(FISH)、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或是染色體晶片(array CGH)來偵測是否有小片段的缺失,這些分子檢驗技術亦可用於產前診斷。
 
治療及預後:
        此症目前並無特定的治療方式,主要依照患者的症狀來進行相對應的治療,須由多專科的醫師共同評估及照護。

1. 
出生後進行呼吸、血氧的評估,視情況進行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必要時,及早進行手術的治療。
2. 免疫系統缺失應儘早評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並依情況考慮活性疫苗施打的時機以及預防性抗生素的給予,以減少嚴重感染的發生。
3.唇顎裂患者,應及早評估手術治療的介入時機,以免影響其進食狀況。
4. 新生兒及青春期應定期監測血中鈣的濃度,如需開刀或遭逢嚴重感染時,也需要監測血中鈣的濃度,如有低血鈣發生,需補充鈣及活性的維他命D,以避免抽搐等症狀,用藥後也需定期追蹤血及尿中的鈣濃度。
5. 及早介入復健治療,例如:肌力訓練、語言治療,並視情況評估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等狀況。成年後的心理照護也需時時留意。
6. 患者孩童時期應定期評估其生長發育情形,若有身材矮小,及早診斷是否有餵食困難或是生長激素缺乏的問題,並給予相對應的治療。然而成年後需注意體重的控制,以避免肥胖相關的代謝症候群。
7. 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聽力篩檢,及早發現相關的發育異常,並注意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症狀。


資料來源:
1. McDonald-McGinn Donna, Emanuel BS, Zackai EH et al (1999) 22q11 deletion syndrome. Website: www.geneclinics.org.
2.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523
3. McDonald-McGinn DM, Sullivan KE, Marino B, Philip N, Swillen A, Vorstman JA, et al. 22q11.2 deletion syndrome. Nat Rev Dis Primers. (2015) 1:15071. doi: 10.1038/nrdp.2015.71

本會遺傳諮詢員 整理 2007.08.15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林秀娟醫師 審稿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林函怡醫師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站、本會「照護手冊」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四季-愛釣魚的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