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1405
疾病類別: 14
疾病名稱: 肢端肥大症,大肢症  ( Acromegal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沒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53.0
ICD-10-CM診斷代碼:E22.0


病因學:

        肢端肥大症是因青春期後患者的生長素(growth hormone, GH) 和似胰島素生長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分泌過多,進而導致四肢及顏面脹大,身體器官組織不正常的增生或肥大。超過90%的患者是由於腦垂體有腫瘤產生,製造過多的生長素。另外有少部分患者是由於身體其他部位,如胰臟、肺臟或腎上腺,有腫瘤分泌生長素刺激素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GHRH) 或生長素,導致血中生長素增加。

發生率: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根據國外的研究數據顯示,盛行率每百萬人口約40-125位,而每年每百萬人口,可以出現3-4位的新病例。在台灣,初步估算的盛行率約為每百萬人有39-82 例,與國外報告接近,然而實際上可能仍有很多病人未被診斷出來。 

臨床症狀:
        此病通常在中年時發病,若在青春期前發病,也就是病人還可以長高時,會出現巨人症。在青春期後乃至中老年時發病,因骨生長板已癒合、無法再長高,這時過量的生長素只會使手腳變粗大、皮膚變厚且粗糙和油膩、嘴唇變厚、鼻子和舌頭變大、眼眶突起、兩頰變寬、下頜增大前突。身體的器官,包括肝臟、脾臟、腎臟和心臟也變大,此外也增加結腸出現瘜肉、癌症的風險。
        除了外型的變化外,由於生長素過量,病人會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骨骼疼痛的現象。可因骨頭和軟骨增生導致關節炎,特別是膝關節。也可能因為腦垂體腫瘤壓迫到腦部,而造成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眼外肌麻痺、複視等症狀。由於手腕韌帶變厚,壓迫到手腕的神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兩手會發麻。而且由於高血壓、糖尿病的關係,病人的壽命會比一般人少十歲左右;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則為一般人的二倍,它也是病人主要的死因。

診斷:
        除了依據此症外貌變化外,需進行內分泌檢查,包含血漿生長素、似胰島素生長因子-1的濃度和生長素抑制試驗等,並配合頭顱X光及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以了解腦垂體的腫瘤變化。
        此疾病進展緩慢,主要視腦垂體腫瘤大小以及生長素分泌多寡而影響病程。由於進展緩慢,因此患者外表臉型或體型的變化,容易被誤以為是年紀增大的關係,以致診斷的時間會延誤十年以上。現在由於醫學知識的普及,生長素測定容易,再加上精密的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比較可以早期發現這種疾病。

治療及預後:
        在治療方面,手術是單一項有機會治癒此症的治療方式。腦垂體的腫瘤主要是採經蝶竇手術(transsphenoidal surgery)切除,但由於診斷的時間通常比較延誤,因此腦垂腺的腫瘤都已較大,手術不易拿乾淨,因此在術後,生長素的濃度還是不容易恢復正常,這時就需進一步治療。
        通常只有6成患者能藉由手術治癒此症,剩下的患者則須依靠放射線及藥物治療,目標是減少生長素產生和抑制殘存腫瘤組織,不過療程時間較長。目前針對術後依然有生長素過高的患者,主要的治療藥物是生長素抑制劑類似物 (如: octreotide (Sandostatin®) 和lanreotide (Somatuline®)),約有5到6成的患者對此療法有成效,能讓生長素維持在正常水平。其他藥物還包括多巴胺活化劑(如:bromocriptine (Parlodel®)和cabergoline (Dostinex®))或生長素受體抑制劑(pegvisomant,但目前國內沒有進口)。另可評估第二次手術移除殘存腫瘤,或放射線治療。每一種治療都有其風險及副作用,需與專業醫師諮詢。
        此病症透過治療及定期追蹤,可恢復正常生活,惟須注意併發症,包含心血管、呼吸系統、新陳代謝等問題和腫瘤發展,若已經出現高血壓或糖尿病的症狀,需進行相關的治療與控制。配合醫師專業的醫囑,能讓肢端肥大症控制獲得最佳療效。

參考資料:

1. 張天鈞等,肢端肥大症之診治:台灣專家共識 內科學誌;27卷6期 (2016 / 12 / 01),P283 - 294

大肢俱樂部 會長:蔡元鎮
電話:02-25210717

以上資料轉錄自本會成立特刊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張天鈞醫師 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邱偉益醫師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二季-巨人亨利烘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