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安養照護補助
一、前言
  
目前台灣尚有將近80%的罕病病友無法接受有效的積極治療,他們只能藉由持續細心地照顧讓他們病情得以控制或不至快速惡化。不過長期的照護人力及經費投入,亦常成為病家的沈重負擔,為陪伴他們走過長期的罹病過程,並朝向人性化安養的目標邁進,本會於2005年成立「罕見疾病病友安養照護補助辦法」。該補助辦法以補助各級政府之社會保險(如全民健保、公保、勞保等)、社會救助或其他福利制度未能給付或給付不足之相關安養照護費用為原則,並以家庭經濟弱勢為優先考量。

二、所需檢附文件 (詳見申請表格內之說明)
  1、安養補助申請表
  2、戶籍謄本/戶口名簿影本(擇一)
  3、中低收或低收入戶證明影本/全戶國稅局財稅清單(擇一)
  4、受款人存摺影本
  5、安養照護相關證明文件:當年度醫療單據正本/收據正本等
  6、政府社會局/處相關補助核定公文影本
  7、代為申請者,附相關醫療機構或社福單位之轉介資料

三、申請表格下載
  ‧申請表格 檔案下載
  ‧病友資料表檔案下載
  ‧轉介表檔案下載

四、洽詢專線
 .北部總會病患服務組:(02)2521-0717 分機161-170【北北基、宜花、連江縣】
 .罕見家園:(03)547-5528 分機1010、1011【桃竹苗】
 .中部辦事處:(04)2236-3595 分機15、16【中彰投雲嘉】
 .南部辦事處:(07)229-8311 分機12、14【南高屏、台東、澎金】

五、歷年補助成果
本會2020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9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8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7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6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5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4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3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2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1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10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09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08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07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06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本會2005年安養照護補助成果

六、歷年安養照護補助統計
年度 補助人次 補助金額(元)
2005 12 613,480
2006 50 3,489,117
2007 54 4,362,200
2008 79 5,268,420
2009 86 4,941,457
2010 83 6,096,008
2011 95 4,800,313
2012 102 5,461,948
2013 106 5,649,630
2014 117 6,386,300
2015 122 8,216,690
2016 151 7,731,236
2017 140 7,339,356
2018 134 7,346,964
2019 113 7,425,474
2020 130 8,509,149
2021 159 8,658,100
2022 182 9,208,276
2023 238 9,705,130
總計 2,153 121,209,248

協力安養家庭
方案緣起及目的(本方案目前已停止試辦)
  由於罕見疾病多數無法治癒,當疾病發展至某個階段時多需要安養照護,而罹患罕見疾病的成年病友,常常面臨家屬雖有照顧意願,但卻因為年齡、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無法提供病友全時間的妥善照顧,更由於疾病特殊,一般安養機構也不敢收容照顧,導致病友被迫面臨需要獨立生活,卻又無法自我照顧的窘境。考量病友對居家照護的強烈需求,因此本會於2008年起開辦「罕見疾病安養協力家庭試辦方案」。

  家庭型態的維持對罕病病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支持基礎,大多數的病家都相信家庭是能給予最適切完善的照護服務場所,也因此使家庭照護者承受的照護壓力十分沈重,因此在「維繫家庭功能」、「減輕病家照護壓力」、「滿足病友團體對照護模式的多元期待」以及「促使病家照護經驗交流與分享」的理念之下,試辦此罕見疾病安養協力家庭計畫,期能透過「共享」重建家庭,使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減輕,並使病友在適當協助下,能有獨立自主的生活。然而本方案經過7年的規劃與試辦,兩個已經成立的家庭也在病友過世及個別生涯規劃等種種因素下終止,但仍對未來安養模式之探索提供不少經驗。

服務特色
1. 重視「互助」精神:同/近病類家屬分擔照顧責任,病家不再孤單面對且可經驗交流。
2. 強調「自主管理」:照顧責任還是在病家,基金會只提供硬體資源及人力訓練為主,且不是「全部」補助,家屬亦需負擔「部分」費用。
3. 同病相「聯」的小「家庭」:以同/近病類共同組成,家庭型態不變,每單位不超過3戶為限。
4. 減輕病家照顧壓力:藉由輪流或委託照顧者的方式,使其他家屬獲得喘息或有能力再就業。
5. 每一單位的「安養協力家庭」都是各自獨立運作,雖有制式的生活公約或守則,但因入住病家的需求與情況不同,會常有所因應調整,本會也會進行定期評估,至於如果最後無法「順利」共同生活,也會視情況(如:生活情況或理念不同,或是病友因病過世等)更換住民,或是暫時中止整個「家庭」的運作,而本會將協助中止運作後個別住民的安置。

服務對象以符合下列條件者為該計畫優先考量對象
1. 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低收入戶)。
2. 單親家庭。
3. 獨居病友。
4. 個案身體狀況仍可接受居家照護(未插管者)。
5. 家屬有照顧意願者。

服務流程:



聯繫窗口:
  協力安養家庭以互助共享的概念為基礎,針對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病類,且日常生活需要協助的罕病族群,規劃適宜的安養協力家庭試辦方案。若您認識、或者您本身即是成年、無急迫醫療需求、生活功能尚可部分自理,家屬有照顧意願但無法全時提供照顧或經濟困頓之罕病患者,有意願多瞭解此方案的運作以及參與方式者,也歡迎您與我們聯絡。

歡迎您和本會北、中、南部的社工員聯繫 
北部:(02)2521-0717 分機161~167
中部:(04)2236-3595
南部:(07)229-8311
方案緣起及目的

二十年來,重症及不良於行的病友,我們選擇一路相伴
到宅關懷服務團隊 不僅是跨領域的罕病專業結合
更是對這群病友的細心體恤
從復健指導 語言治療 甚至定期的關心慰問
基金會希望讓他們化解寂寞  敞開心胸
            
  發展各項服務方案時,有一群病友家庭因受限於照顧人力、疾病狀況或交通問題,無法外出參加各式活動,平日僅往返醫院與住家,漸漸減少與外界互動的機會,造成人際關係退縮甚至減弱對生命的熱誠,間接影響了疾病病程。為服務這些病友,基金會於2007年起著手規劃到宅服務方案,期望將立即性的服務直接輸送到罕見疾病家庭,除了提供專業服務外,也使他們感受到人間溫情,進而逐漸接納人群、恢復社會互動。

  為了滿足到宅服務個別化需求,此方案透過專業人員及志工組成的「到宅關懷服務團隊」,為罕病病友及家屬量身訂做個別到宅服務模式。團隊中結合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諮商師、營養師、遺傳諮詢師、特教老師、照顧服務員以及同儕家屬、培訓志工,提供服務包含復健療育指導、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指導、輔具使用指導、心理輔導、支持陪同、無障礙空間評估及改造、清潔服務等等。

  服務開辦截至目前為止,多數病友家庭對此服務相當滿意,藉著復健指導,生活功能與自我照顧能力逐漸提昇,藉著心理輔導,提昇自我接納度與情緒抒解的技巧,藉著志工的陪伴與支持,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與溫暖,而最大的成效在於促使病友恢復社會互動的意願,紛紛打開心房進而走出家門。基金會期望藉著各種方案,持續正向支持與鼓勵病友,心靈的健康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藥,歷年服務成果如下:


本會2023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22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21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20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9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8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7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6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5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4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3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2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1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10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09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08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本會2007年罕病到宅關懷補助成果

北區到宅關懷服務
  罕見疾病是一個罹病人數少,病類繁多,容易造成部分或全面功能喪失的特殊疾病,大多為先天性且將近80%的罕病沒有積極的治療方式,大部份的病友必須面對自己終生罹病、家人也有罹病可能的事實,使得許多罕病的病友及照顧者極需要長期支持及關懷。有鑑於此,96年度本會實施「到宅關懷服務試辦方案」,成立到宅關懷服務團隊,為罕病病友量身訂做服務計畫,讓再遠的病友都可以獲得最近的真誠關懷與專業的復健服務,許多病友及家屬都對此項服務表示肯定與支持。 
  
多年來本會持續提供到宅關懷服務,服務區域除了原本的台北市之外,更拓展到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及新竹縣市,期望能協助更多有居家照護、復健、營養諮詢需求者,且不便外出的罕病病友及家屬,藉由專業團隊到宅評估病友整體狀況及給予相關指導,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及紓解照顧者身心壓力。

一、服務內容:
  針對因缺乏照顧人力、嚴重疾病狀況、交通問題而限制外出的病友們,提供6~8次免費到宅關懷服務。由專業人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為病友及家屬提供適切的醫療照護、復健指導、輔具和無障礙空間建議以及營養諮詢。

服務項目及內容歸納如下:
1、復健療育指導:提供在家時可以練習的復健技巧及輔具、無障礙空間改造諮詢。
2、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提供照顧相關資源轉介與連結,以提升個案生活自理能力並減輕照顧者的照護壓力。
3、營養諮詢:為患者做營養評估及訪視,並給予飲食指導,以利達到理想健康狀況。

4、心理輔導:給予情緒支持,正向思考,解決心理困擾或釐清人生議題。(申請此服務請至心理諮商服務專區

北區到宅服務團隊介紹:
 服務內容 專業人員 
 物理治療  王一珺、黃友芳、葉茜汶、彭心怡、謝宇婷治療師
 職能治療  陳莞音、鄒靜芬、林敏菁、黃筱雅治療師
 語言治療  王憶菁、黃筱楓、鄭孟姍治療師
 營養諮詢  謝佳君營養師

二、服務對象:

  居住於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與桃園市、新竹縣市之罕病病友,不限病類及年齡。 

三、報名方式:
填寫申請表後,以郵寄、傳真、E-mail或電洽台北總會。 
電洽:(02)2521-0717 分機155
傳真:(02)2567-3560
E-mail:ms17@tfrd.org.tw

四、服務流程簡介:
中區到宅關懷服務
    為讓在家照顧的病友能接受復健指導,並增進個案及家庭需求解決,本會中部辦事處自2009年起,與專業職能、物理、語言復健師進行專案合作,提供免費「中區到宅復健指導服務」,讓有需求之個案能透過復健團隊的探訪服務,獲得居家輔具建議及正確復健資訊、教導,並在獲得正確復健資訊後,於家中進行持續性復健活動,或透過復健師到宅實際協助復健,以利患者能達到社會功能重建及提升生活功能之目的。

一、服務內容:
  提供中部地區無法外出之罕病病友到宅復健指導、無障礙輔具諮詢服務,經本會工作人員評估後,轉介復健師,提供6-8次免費服務,協助病友獲得居家輔具資訊、改善無障礙環境設施及獲得正確復健資訊,且於治療師指導下於家中進行簡單之復健活動,並學習專業的復健技巧。

中區罕病到宅服務團隊介紹
 服務內容 專業人員 
 物理治療  張家榮、蔡志益、黄筱婷、吳珮楨、李旺澈治療師
 職能治療  范鳴軒、郝先潔、林思誼治療師
 語言治療  陳怡琇、潘韋綸治療師
 呼吸治療  王鳳葉呼吸治療師

二、服務對象 
  1.中區罕見疾病病友,不分病類及年齡,有復健需求、無法外出者。部份地區需經媒合到在地復健師,方能開案
  
2.本方案已無法外出及首次申請者為優先。

、報名方式:

  填寫申請表後,以郵寄、傳真、E-mail、線上報名或電洽至本會中部辦事處即可。本會接獲報名後,將由工作人員親自了解病友實際情形,同時評估接受服務之適合性後,再依病友狀況安排服務時間。
本會中區辦事處:404台中市北區進化北路238號7樓之5
聯絡電話:04-2236-3595分機13,陳思婷 醫療服務專員

傳真:04-2236-9853
E-mail:tc20@tfrd.org.tw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