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802
疾病類別: 08
疾病名稱: 層狀魚鱗癬(自體隱性遺傳型)  ( Lamellar Ichthyosis, Autosomal Recessiv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757.1
ICD-10-CM診斷代碼:Q80.2

病理簡介:
  層狀魚鱗癬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角質化不良的皮膚病,組織病理上看到的是真性角化過度(orthokeratotic hyperkeratosis)及表皮層棘皮狀增生(acanthosis);電子顯微鏡下的變化是多樣的,包括脂肪顆粒及膽固醇晶體在角質層堆積,細胞外的角化細胞包膜(lcornified cell envelope)卻減少。
  角質化異常是起因與製造皮膚表皮相關基因的缺失,造成transglutaminase—1 (TGM—1)不足,這會造成角質細胞最後製造角化細胞包膜的蛋白無法聯結在一起,而無法形成正常的角質,導致皮膚表皮無法維持正常的保水功能、體溫調節及防止感染的發生。


遺傳模式:
  此症為自體隱性遺傳疾病,盛行率約為20萬至30萬分之1。通常父母親為各帶1個突變的基因的沒有臨床症狀帶因者,但其下一代每一胎不分性別將有25%的機率罹患此症。
  有70—90%的患者是因位於第14對染色體上的TGM—1基因發生核苷酸短缺、取代、增多等變異。其他的相關基因有ABCA12、CYP4F22、LIPN、NIPAL4、ALOX12B、ALOXE3及SDR9C7等,但是所占比例較低。 

臨床症狀:
  
一出生的小嬰兒大多呈現膠膜兒(collodion babies),這些小孩出生時會包覆一層膜狀物質,持續數天或數周。隨後膠膜層會被片狀皮屑取代,可能是全身或局限在頭部、腹部、腿部。其皮屑是大片的、褐色的、樹皮狀或鑲嵌狀,且緊緊附著在皮膚上。嚴重較嚴重的患孩,會因為堅硬的皮屑而限制肢體的轉動,慢慢關節會僵硬。皺折處、手掌、腳掌、手指處的皮屑可能裂開,造成周圍組織割傷。其他症狀有手腳掌增厚、禿髮、眼瞼外翻及指甲失養等。流汗的功能減弱,因此對熱耐受性不佳。因其皮膚的狀況不會隨年齡而改善,故在病人心理造成很大的衝擊,久而久之產生心理的問題,如憂鬱、孤僻、表現不良。

診斷:
  診斷層狀魚鱗癬最直接的方法,是透過組織切片免疫染色測量TGM—1在角質細胞的表現,電子顯微鏡下的變化也可輔助診斷。若疑似為層狀魚鱗癬個案,則可以再根據遺傳模式檢查相關基因的缺失,進一步確認。此外,若為高風險個案,可透過絨毛膜穿刺或羊膜穿刺做產前基因診斷。

治療預後及相關照護:
  對此症的新生兒而言,提供濕潤且衛生乾淨的環境來預防感染的發生及保護患者皮膚。當孩子年紀漸長,可以利用潤滑劑或去角質劑(如:果酸、尿素製劑)來幫助角質軟化及去角質。輕微的層狀魚鱗癬可以用外用維他命D3及維他命A。對於嚴重的層狀魚鱗癬,口服的維他命A酸(retinoids)可能是最有效的,但是它會造成口乾,流鼻血,脫髮等副作用。Liarozole為維他命A酸代謝阻斷劑,可部分改善病症,且病患耐受度較佳,但目前台灣無此藥物。
  眼瞼外翻的患者建議定期在眼科就診,並可利用人工淚液或眼用軟膏來預防角膜乾燥。另外由於排汗功能不佳,須盡量保持皮膚濕潤、注意環境溫溼度。


台北榮總小兒部 牛道明醫師 審稿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洪禎邦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或「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三季-黑城堡與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