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701
疾病類別: 07
疾病名稱: 毛毛樣腦血管疾病  ( Moyamoya Diseas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沒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437.5
ICD-10-CM診斷代碼:I67.5

病因學:
  毛毛樣腦血管病(Moyamoya disease)導因於內頸動脈血管多餘增生的側支循環,在X光片上的表現很像毛玻璃,也像霧(日文為Moya Moya),因此而得名。這是一種慢性惡化的腦血管閉塞疾病,由於顱內大血管堵塞,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無章地瘋長,異常的毛細血管亂麻成一團,影像學上呈現煙霧狀,所以也稱之為「煙霧病」。
  至於腦底動脈主幹管腔狹窄或堵塞,可能是先天引起或者後天發生的,目前有兩種看法:1.異常的血管網為先天性血管發育障礙,因為它很像胚胎早期腦血管發育的情況。2.異常的毛細血管網是繼發於腦動脈閉塞。因為從病理表現上,頸內動脈末端顯著狹窄,甚至閉塞。腦底及側裂內有擴張的異常毛細血管網。
  此症的致病原因又可分為原發性、以及續發性,原發性的毛毛樣腦血管病常與基因缺陷相關,已有報告指出相關的致病缺陷位於第三號染色體3p26—p24.2的MYMY1位置上,其他可能造成此症的基因還有RNF213(17q25)、ACTA2(10q23.3)及GUCY1A3(4q32)等位置。

發生率:
  較多發病於15歲以下兒童或30〜40歲之間的成年人。在日本,發生率約為1/300,000,患童的發病年齡約在5歲時,成人的發病年齡約在36歲左右;在台灣,發生率約為1/5,000,000,16歲以下兒童佔26%,發病年齡約在 9〜10歲,成人的好發年齡為30〜40歲。女性患者的比率高於男性,約為男性患者的1.8倍。

遺傳模式:
  此症患者將近有10%致病因素為遺傳原因所導致,被稱之為原發性的毛毛樣腦血管病,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繼發性的毛毛樣腦血管病與另一原始疾病的結果或影響有關,但與遺傳的因素較無直接關係。

臨床症狀: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短暫、重覆發生的突發性偏癱,或左、右側交替性的偏癱。這種短暫的單側肢體無力現象,沒有前兆,來得快、復原也快,也可在患童哭鬧或啜飲熱湯(換氣過度)時發生。其它也包括進行性智力低下、精神異常、自發性與漸進性潛在的頭痛、癲癇性抽慉、肢體麻木或感覺障礙或不自主運動、四肢痙攣或癱瘓、口眼歪斜、視力障礙、眼球震顫、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s)等,且上述症狀經常反覆發作。另外也會發生先天性動靜脈畸形、腦動脈瘤、血液病等,也可引起兒童出血性中風。成年人發病症狀與兒童相似,但是突發的腦室、蛛網膜下腔或是腦內出血在成人中較常見。

臨床表現:
1. 兒童缺血性中風的先兆症狀比較明顯,可能於發病前2〜7天內出現頭痛、發熱、嘔吐、抽搐等先兆症狀。
2. 多為急性發病,首發症狀以癲癇發作者為多,或癲癇與偏癱同時出現。
3. 癱瘓呈左右兩側交替出現或一側偏癱後不久又發生另一側癱瘓。
4. 失語者較少見。如發生失語與成人比也較輕,語言恢復也快。

臨床分類:

分類
特殊的徵兆
顱內出血型 成年人病發時趨向呈現顱內出血症狀,突發性頭部劇痛為主,屬急性症狀,具危險性。
腦梗塞型 10歲以下兒童早期則以腦短暫性缺血及癲癇等症狀為主
腦短暫性缺血型 以短暫、反覆發作的半身偏癱為主,常伴隨肢體抽搐的癲癇症狀,早期可以完全復原,後來會造成腦梗塞以及永久性神經缺陷。
癲癇型 10歲以下兒童早期則以腦短暫性缺血與癲癇等症狀為主
其症狀表現與發病年齡很有關係


  腦短暫性缺血患者的症狀以短暫而反覆發作的半身偏癱為主,常伴隨肢體抽搐之癲癇症狀,早期有機會完全復原,但隨著病程發展,可能會造成腦梗塞,及永久性神經缺陷。因為腦血管阻塞造成之多發性腦梗塞,兒童患者後期症狀常呈現肢體運動障礙、智能發育遲緩、及語言障礙等嚴重神經缺陷。

治療:
  因為病因仍不明確,醫學上此症尚無法預防、也無法根治、但可以利用藥物或是手術進行症狀性的治療。藥物部分,可以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改善頭痛的症狀及抗癲癇劑等藥物;外科手術的部分可利用腦血管重建手術,就是把頭皮上的動脈血管移植於患者的腦表面,逐漸補足因腦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腦血液循環短缺現象。
  治療應於疾病的早期開始,以預防腦實質(brain parenchyma)的血管狹窄(vascular stenosis)產生。


最常施行的腦血管重建手術為:
1. 頭皮淺顳動脈與腦表中大腦動脈接合術(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sis,STA—MCA anastomosis)
2. 腦、腦膜、淺顳動脈吻合術(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
3. 腦與肌瓣吻合術(Encephalomyosynangiosis,EMS)

診斷:
  除臨床症狀外,腦波檢查、腦組織與腦血管之磁振造影及傳統式腦血管攝影等,均可應用於此疾病的診斷及長期監測。

預後:
  兒童中風的預後較成人中風為好,特別是兒童缺血性中風,幾乎無死亡,但極易造成癲癇發作及智力障礙。患童的肢體運動障礙,智能發展、與語言發展,應長期追蹤、評估以及進行復健和訓練。
  另有文獻指出,在成人患者中死亡率約為10%,而患孩則為4.3%,致死原因通常為出血(hemorrhage)所致。其中約有50—60%的患者有一漸進性認知功能上的惡化,推測可能是反覆性中風所引起。


參考文獻:
1.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0804622
2.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moyamoya-disease
3.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180952-overview
4. https://rarediseases.org/rare-diseases/moyamoya-disease
5. Kleinloog R, Regli L, Rinkel GJ, Klijn CJ.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cidence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of moyamoya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2 May;83(5):531-6.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陳薈安/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