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0913 |
疾病類別: 09 |
疾病名稱: 先天性肌失養症 ( 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有 |
ICD-9-CM診斷代碼:359.0 ICD-10-CM診斷代碼:G71.0 疾病簡介: 先天性肌失養症泛指一群大多數為出生時或嬰兒期就發生肌肉無力(廣泛性定義為在兩歲前發病)的疾病,多數為遺傳性,且多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例外為LMNA基因導致與一部分第六型膠原蛋白(collagen 6)相關的先天性肌失養症為顯性遺傳。先天性肌失養症患者出生時或出生後數月內即會出現肌力無力和肌張力低下的症狀。肌肉切片可見典型的肌失養病理變化。雖然先天性肌失養症的患者主要以肌肉無力為表現,腦部病變與認知障礙在這群患者也是很常見的表現。 疾病分類: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目前先天性肌失養症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類型已經得到國際公認。先天性肌失養症相關的致病基因非常的多,目前分類是根據不同的致病基因影響的蛋白質和功能來分型,主要常見有以下幾種類型: 1.第六型膠原蛋白相關疾病(Collagen 6 related disease):本型包括較為嚴重的Ullrich先天性肌失養症,與較為輕微的Bethlem myopathy,兩者的主要致病基因皆為COL6A1、COL6A2或COL6A3,遺傳模式可能為體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Ullrich先天性肌失養症的主要臨床特點為出生後不久即出現全身肌張力低下與無力,近端關節攣縮與遠端關節過度鬆弛同時並存(proximal joint cont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distal hyperlaxity),患者的動作與呼吸功能會隨年齡退化,大多數患者會在10歲左右失去行走能力。另外患者也容易出現脊椎側彎與脊柱僵硬。Bethlem myopathy的臨床表現相對輕微。第六型膠原蛋白相關疾病不會影響心臟與腦部功能。 2.Merosin缺乏型先天性肌失養症:merosin 是位於細胞外基質中的一種基底膜層黏連蛋白α(Lamininα)的異構物(isoform),它與肌膜上的營養不良糖蛋白α(dystroglycan-α)緊密結合,後者又通過營養不良糖蛋白β與肌漿內的細胞骨架蛋白dystrophin結合,形成緊密連接的複合體。 Merosin缺乏可造成細胞骨架和細胞外基質的連接破壞,導致肌纖維變性、壞死。本型致病基因為6q22.33的LAMA2基因,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本型主要的臨床特點為患兒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6個月內發病,表現為顯著的肌張力低下,關節攣縮,餵食困難與四肢肌肉無力。發病時血中肌酐酶(CK)會顯著升高。大多數的患者會出現動作發展遲緩,但仍有部分患者可以具有行走能力。此型患者的呼吸、心臟與腦部功能會受到影響。然而心臟病變通常不會很嚴重,腦部病變主要是影響腦白質(髓鞘)部分,約有30%的患者會有癲癇,須接受藥物治療,但患者的認知與智商功能通常是正常的。 3.醣基化蛋白病變 (dystroglycanopathies):這是指一群不同的基因變異導致a-醣蛋白的醣基化(glycosylation)出現缺陷的疾病,又稱為muscular dystrophies with deficit of dystroglycan (MDDG),MDDG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其中會在新生兒發病的先天性肌肉失養症被歸類為A型(MDDGA),這類的病人都會有嚴重的腦部與眼睛病變,目前仍習慣以臨床嚴重度與基因變異分成三類,分別為Walker-Warburg 綜合症(Walker-Warburg syndrome, WWS)、肌-眼-腦病(muscle-eye-brain disease, MEB)與福山型肌失養症 (Fukuyama CMD, FCMD)。 (1).Walker-Warburg 綜合症:本型目前已知致病基因超過12個,其中較為常見的致病基因包括POMT1, POMT2, CRPPA, FKTN, FKRP和 LARGE1等,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本型的臨床表現在三者中最為嚴重,患者會有嚴重的先天性肌失養表現,出生即呈現全身無力與肌張力低下。此外亦會伴隨嚴重的先天腦部畸形,譬如第二型平腦症、嚴重水腦、另外也常會伴隨小腦與腦幹的發育異常。患童也會有嚴重的眼睛發育異常,如白內障、角膜混濁、視神經發育不全、視網膜發育不良或剝離。血中肌酐梅(CK)會有輕度至中度升高。此型臨床表現非常嚴重,患者多活不過一歲。
(2)肌-眼-腦病:本型的主要特點亦為先天性肌失養症伴隨腦部與眼睛發育異常,但臨床症狀較Walker-Warburg 綜合症輕微。本型目前已知致病基因主要為位於1p34.1的POMGNT1基因,但隨著基因檢驗的進步,亦有其他致病基因被報導過與肌-眼-腦病相關。患孩腦部的畸形主要是第二型平腦症、厚腦迴症、多腦迴症或腦白質病變等,因此患孩會有發展遲緩與常見癲癇。眼睛的發育異常主要為視網膜病變或高度近視。肌-眼-腦病患孩的肌失養症表現也是出生出現全身低張與無力,但少數患孩未來仍可行走,常有關節攣縮。血中肌酐酶(CK)會有輕度至中度升高。
(3)福山型肌失養症:本型在日本為最常見的肌失養症,其他國家則較少見。本型致病基因為位於9q31.2上的FKTN基因,編碼蛋白為Fukutin,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本型的主要特點亦為進行性肌失養症伴有廣泛的神經系統先天畸形,腦部的畸形主要是第二型平腦症、厚腦迴症、多腦迴症或腦白質病變等,因此患孩會有程度不等的發展遲緩與癲癇。眼睛的發育異常則較肌-眼-腦病患者輕微,通常為近視或斜視等。福山型肌失養症患者的臨床嚴重度差異可以很大,多在出生後不久發病,臨床表現為全身無力、肌張力低下,少數患兒可獨立行走,常有關節攣縮。血中肌酐酶(CK)會有輕度至中度升高。部分患者會有吞嚥、呼吸與心臟功能異常。
4.強直性脊柱症候群(rapid spine disease, RSMD1):本型致病基因定位於1p36.11之SEPN1基因,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本型由Dubowitz醫師首先報告,主要特點為明顯中軸尤其是頸部的無力,與生長遲滯。患孩雖然會出現動作發展遲緩,但最終都會有行走能力。此型患孩的動作能力在成年前相對穩定或可能進步,但30歲以後可能會出現緩慢的動作功能退步。此外,患孩常常早期就會出現脊柱僵硬與脊柱側彎,四肢關節也有程度不等的攣縮。此外患孩的橫膈膜會出現早期無力,而使呼吸功能不足與惡化的情況會較其肢體無力更為明顯,多數患者最終會需要呼吸器協助。此型患者的智力與心臟功能通常不受影響。 治療: 無論是哪一型的先天性肌失養症目前都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目前的治療主要會依患者出現的症狀去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需要由各科醫師共同進行照護。藉由復健治療改善維持肌力、預防關節攣縮;利用輔具如助行器、輪椅,幫助患者移動;若有呼吸功能不全之患者,可能需使用呼吸輔助設備;體重過輕或餵食困難者,應增加營養的攝取;癲癇發作、心肌病變、心律不整、眼睛疾患、關節孿縮、脊椎側彎等皆需相關醫療專業介入。此外,認知或心智障礙等問題也需要早期療育與特殊輔助性教育。因為疾病牽涉多器官系統的問題,彼此之間的功能也會互相影響,因此建議於聯合照護門診定期追蹤檢查,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介入性治療,可預防併發症的產生,提升個案生活品質。 多數患者智能不受影響,但身體行動的限制,在社會參與適應上易出現無助、沮喪等情緒,建議透過諮商或參與同性質病友團體,藉此建立正向、樂觀態度。
撰文暨彙整:張麗束 審閱:簡穎秀醫師 2005.09.09,2014.06.10.更新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4年翁妏謹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載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四季-閃閃的寶石皇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