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912
疾病類別: 09
疾病名稱: 肢帶型肌失養症  (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359.1
ICD-10-CM診斷代碼:G71.0

病因學:
  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 LGMD)是一群退化性肌肉疾病的統稱,發病可以在兒童期或成人期,在診斷上必須先排除更常見的性聯遺傳型肌萎縮蛋白病(X-linked dystrophinopathies)。肢帶型肌肉失養症的病患通常會有四肢骨骼肌無力或消瘦的情形,接近近端肌肉會比遠端肌肉嚴重,在肌肉切片上則顯示肌肉退化/新生混雜的現象。大部分肢帶型肌肉失養症的患者延髓肌肉(bulbar muscles)都常是不受影響的,但依照疾病亞型仍有可能例外發生。

發生率:
  因為肢帶型肌肉失養症包含許多不同型,只有少數型有發生率的報告。目前推估所有型的肢帶型肌肉失養症盛行率在1/14,500~1/123,000之間。而肌聚糖病(sarcoglycanopathies)的盛行率估計在1/178,000。根據這個估計,帶原者的頻率估計為1:211至1:150之間(Fanin et al 1997; Hackman et al [2005])。

臨床表徵:
  此症的臨床表現可以依遺傳模式分為以下幾種 (Neuromuscul Disord. 2018 Aug;28(8):702-710. )
 疾病名稱/基因名稱  症狀  虛弱部位 小腿肌肉  攣縮/
脊椎側彎
 發病(平均年齡)  坐輪椅年齡
LGMDR3 / SGCA
LGMDR4 / SGCB
LGMDR5 / SGCG 
LGMDR6 / SGCD
基因產物完全缺陷:難以跑步,行走

基因產物部分缺陷:肌肉痙孿,運動不耐
近端肌肉 肥大 晚期發生  3-15歲
(平均8.5歲)

青少年-年輕成人
 ~15歲
 LGMDR1 / CAPN3  難以跑步,行走,踮腳;背僵硬(少見)  近端肌肉(臀部伸展肌和髖內收肌群正常),肩胛骨明顯外翻  萎縮  早期發生  2-40歲
(平均8-15歲)
 在發病後11-28年
 LGMDR2 / DYSF  無法踮腳;難以行走  遠端肌肉和/或髖骨-股骨附近肌肉無力(無肩胛骨明顯外翻)  短暫的肥大(少見)    17-23歲  
 LGMDR7 /TCAP  難以跑步,走路;垂足  近端及遠端下肢肌肉,以及近端上肢無力      9-15歲  發病後~18年
 LGMDR8 / TRIM3  面神經無力;步態搖擺(鴨步),上下樓梯困難 近端下肢肌肉;頸部   肌肉萎縮  無報告  1-9歲  晚年
 LGMDR9 / FKRP  難以跑步,行走  近端肌肉:上肢>下肢  肥大  罕見,晚期發生  1.5-27歲
(平均11.5歲)
 發病後23-26年
 LGMDR10 / TTN    近端肌肉      5-25歲  平均在發病後20歲
 LGMDR11 / POMT1  易疲勞,上樓梯和跑步困難;有限的語言發展伴隨認知延遲  輕微的無力;近端>遠端  大腿和小腿肌肉肥大  5位病人中有2位腳踝攣縮;1位患者有手肘,脊椎,和頸部攣縮  1-3歲  ~17歲
(依據1位;其餘4位,7-17歲,仍然可行走)
 LGMDR12 / ANO5  近端上下肢無力和/或用腳趾站立困難;成人期發病(>20歲)  近端髖骨-股骨附近肌肉或下肢遠端  四頭肌,膕繩肌和肱二頭肌萎縮  攣縮(手腕,手指,脛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青少年-50幾歲  沒有報告
 LGMDR13 / FKTN  早發性的肌無力,爬樓梯困難,併發其它疾病時更嚴重的衰弱, 對類固醇有反應  近端肌肉:下肢>上肢 小腿,大腿,和肱三頭肌的異常肥大   沒有報告  4個月-4歲  沒有報告
 LGMDR14 / POMT2  跑步和起身緩慢  無  小腿肌肥大  肩胛骨明顯外翻和輕微的脊椎前凸;智力障礙  18個月;在5雖無症狀  20歲
(1位病人)
 LGMDR15/ POMGNT1  坐姿站起和爬樓梯困難;嚴重近視  近端肌肉>末端  小腿和四頭肌肥大;膕繩肌和三角肌消瘦  腳踝攣縮 12歲   19歲
(1位病人)
 LGMDR17 / PLEC  運動的里程碑延遲,爬樓梯有困難  近端肌肉  一名病人肌肉萎縮  一名病人多處攣縮  2-3歲  24歲
(1位病人)
表1、部份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GMDR)之臨床表現

肌聚糖病(Sarcoglycanopathies),包含 (肢帶型肌肉失養症R3-6型) 。病程從兒童發病的嚴重型到成人發病輕型都可能。小腿肥大很常見。
 疾病名稱(同義字)/代表基因  表現-症狀  表現
虛弱部位
其他所見-小腿肌肉   其他所見-
攣縮/脊椎側彎
年齡-發病(平均)  年齡-坐輪椅 
 LGMDD1
 DNAJB6
 <25歲  心臟傳導缺失,近端肌肉無力    所有人保持可走動  LGMD1D  <25歲
 LGMDD2
 TNPO3
 1-58歲  近端上肢和下肢肌肉無力  血清肌酸激酶異常(正常到正常的20倍)  末端肌肉無力  LGMD1F  1-58歲
 LGMDD3
 hnRNPDL
 30-47歲  近端下肢肌肉無力  漸進的手指活動受限和腳趾彎曲  近端上肢肌肉無力  LGMD1G  30-47歲
表2、部份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GMDD)之臨床表現

遺傳模式:
  肢帶型肌肉失養症顯性遺傳型(LGMDD)的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而肢帶型肌肉失養症隱性遺傳型(LGMDR)的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診斷:
  肢帶型肌肉失養症典型的在肌肉活體組織檢查中顯示退化/新生夾雜及不同程度的纖維化,這常跟升高的血清肌酸激酶濃度有關。在被懷疑有肢帶型肌肉失養症的男性和女性中,首先必須排除性聯遺傳型的肌肉失養症。生化測驗(例如,免疫染色和免疫轉漬的蛋白質檢測)可以幫助診斷的分型,例如是屬於肌聚糖病,遠端肌無力,修肌蛋白缺乏症,或O-連結的糖基化缺失(也被認為是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症)等。在一些案例中,完全或部分的特定蛋白之缺失可以經由基因檢測確認。目前診斷還是以基因檢測為主。目前國外有多家實驗室提供肢帶型肌肉失養症多基因組檢測服務,或是可以考慮做次世代定序檢測。
 疾病名稱(同義字)/代表基因  血清肌酸激酶濃度  一般肌肉病理學檢查  特殊肌肉病理學檢查  診斷方式 
 LGMDR1 / CAPN3  通常是正常的5-80倍,但可以是正常的  纖維的退化和新生,中央核,纖維大小改變,肌內膜纖維化 免疫轉漬上鈣蛋白酶-3缺乏,失去鈣蛋白酶-3的自溶能力  臨床表現、免疫轉漬和組織化學
 LGMDR2 / DYSF  通常>正常的100倍  有時發現明顯的發炎  免疫轉漬上dysferlin蛋白缺乏或部份缺乏  臨床表現、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免疫轉漬
 LGMDR3 / SGCA
 LGMDR4 / SGCB
 LGMDR5 / SGCG
 LGMDR6 / SGCD
 輕微到異常上升  肌肉病變  減少或完全缺乏肌聚糖蛋白抗體  臨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LGMDR7 /TCAP  正常的3-17倍  肌病的著邊空泡改變  缺乏連續蛋白  
 LGMDR8  正常的4-30倍  退化和新生使纖維大小改變,中央核和肌內膜纖維化    
 LGMDR9  正常到異常上升  第1型的肌肉纖維優勢和纖維壞死及新生使纖維大小改變  醣基化的α-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減少改變;α-層黏連蛋白輕微減少  臨床表現、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免疫轉漬上糖糖基化的α-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
 LGMDR10  異常上升  肌病改變  鈣蛋白酶-3幾乎完全沒有  
 LGMDR11  正常的20-40倍  輕微的纖維化;纖維大小改變;纖維的新生和壞死;多中央核的肥大肌纖維  醣基化的α-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減少  臨床表現、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免疫轉漬上糖基化的α-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
 LGMDR12  異常上升  肌病或營養不良改變    
 LGMDR13
 LGMDR14
 LGMDR15
 正常的4-50倍  肌肉營養不良經常伴隨發炎浸潤  醣基化的α-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減少  臨床表現、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免疫轉漬上糖基化的α-肌營養不良蛋白聚糖)
 LGMDR17  異常上升  營養不良或肌病改變  網蛋白減少  
表3、體染色體隱性
 疾病名稱(同義字)/代表基因  血清肌酸激酶濃度  一般肌肉病理學檢查 特殊肌肉病理學檢查  
 LGMDD1  正常的2-4倍  肌內膜纖維和著邊空泡肌病改變;零散的COX-negative纖維  包含陽性的DNAJB6
 LGMDD2  正常到正常的20倍  纖維大小可變伴隨結締組織增加  不可用
 LGMDD3  正常到正常的9倍  纖維大小可變伴隨纖維壞死和著邊空泡  縮肌蛋白,肌聚糖蛋白,鈣蛋白酶-3,連續蛋白在免疫染色中正常
表4、體染色體顯性

治療:
  目前沒有特殊的治療方式。處理應該盡可能的依每個病人和每個特殊的亞型量身訂做。治療的目標為延長壽命及增進生活品質。方法包含體重控制避免肥胖,物理治療和伸展運動來促進機動性以及避免攣縮,運用輔助藥物來幫助步行和移動,外科介入骨科的併發症,使用呼吸輔助器,監控有心臟病變,以及社交及情緒幫助和鼓勵。

需要避免的藥物/狀況:
  體重控制避免肥胖。

參考資料:
1.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Overview in GeneReviews™ [Internet].
2. Pagon RA, Bird TD, Dolan CR, et al., editors.

編譯:王浩君
審稿:楊智超醫師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4年薛學文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載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