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113
疾病類別: 01
疾病名稱: 異戊酸血症  ( Isovaleric Academ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編碼:270.3
ICD-10-CM編碼:
E71.110

病因學:
        異戊酸血症屬於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疾病。蛋白質是人類成長發育所不可或缺的,人體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質時,會將蛋白質分解為包括白胺酸(leucine)的各種胺基酸,而異戊酸血症的病患因為體內白胺酸代謝的機制發生障礙,負責分解異戊酸(isovaleric acid)的酵素-「異戊醯輔A去氫(isovaleryl-CoA dehydrogenase)」缺乏,使得大量異戊酸堆積在體內,侵害病患的神經與造血系統。

遺傳模式:

        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通常父母各帶有一個突變基因,為沒有臨床症狀的帶因者,但其下一代每一胎不分性別將有25%的機率罹患此症。

發生率:
        目前此症已是衛生福利部公告的罕見疾病,文獻資料顯示發生率約十幾萬至二十幾萬分之一。

臨床症狀: 
        依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病時間的早晚,可分成典型及非典型兩種。
        典型的異戊酸血症(又稱為新生兒期急性發作型acute neonatal form)患者在出生後幾天到幾週漸漸會呈現倦怠、胃口不佳、噁心、嘔吐、嗜睡、活動力變差、甚至會有抽筋昏迷的現象。
        非典型的異戊酸血症(又稱為慢性間歇型chronic intermittent form)患者發病時間較晚,症狀較輕微不易診斷,大多有生長發育或智能發展遲緩。
        當急性發病時,由於異戊酸在體內大量堆積,病兒的身體及尿液可能有類似臭腳丫(sweaty feet odor)的氣味,常併發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血球低下等狀況,若沒有即時就醫,會有死亡的危險。

診斷:
  異戊酸血症可於新生兒篩檢時,以串聯質譜儀分析技術,檢測篩檢血點中的C5數值,加上尿液有機酸分析,利用尿液薄色層做定性分析,或進一步以氣相色層分析(gas chromatography)或氣相質譜分析(GC-mass spectrometry),和致病基因(IVD)分析進行確診。若家族中的突變點已知,亦可利用基因分析進行產前檢查。

治療及預後:
        在急性期,先給予碳酸氫鈉及葡萄糖鹽水以矯正酸血症和低血糖。可考慮以注射方式給予肉鹼(L-carnitine),藉以排出過多的有機酸代謝物質,使用降血氨藥如Carbaglu(Carglumic acid)等以降低血氨。如果情況嚴重,須緊急透析以去除體內過多的有機酸,降低血中乳酸和血氨。
        在恢復期,一開始蛋白質攝取量不超過0.5gm/kg,視病況穩定再慢慢增加。另外要補充足夠水分和熱量,避免脫水現象,同時注意血氨濃度並矯正電解質不平衡現象。
        長期的營養治療,以低蛋白質飲食為主,使用特殊配方奶粉以限制白胺酸(leucine)的攝取,搭配口服肉鹼和補充甘胺酸(glycine),早期診斷及配合治療將有不錯的預後。

  

轉錄自本會第六期會訊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許嘉琪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