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5月4日星期日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806
疾病類別: 08
疾病名稱: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樣紅皮症(表皮鬆解性角化過度症)  ( Bullous 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oderma, 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757.1
ICD-10-CM診斷代碼:Q80.3

病因學: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樣紅皮症為遺傳性皮膚疾病,又稱為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此疾病50%為自發突變所引起的。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樣紅皮症是因KRT1或KRT10基因缺陷所引起,造成轉錄出的keratin 1或keratin 10蛋白產生異常。keratin蛋白分為type 1及type 2兩種類型,一般type 1 keratin分子較小且呈酸性而type 2 keratin分子較大呈中性或鹼性。keratin 1屬於type 2的keratin,位於第12對染色體12q13.13位置上;keratin 10屬於type 1 keratin,位於第17對染色體17q21.2位置上。
  這2型的keratin會共同形成中間絲(intermediate filament),中間絲可以增加角質細胞的結構穩定性和角質細胞的分化有關。但若是此部份發生缺陷,那麼皮膚就會有皮膚脆弱產生水泡、過度增生和過度角質化的症狀。

遺傳模式及發生率:
  非常罕見,約200,000-300,000人有一人得病。罹病比例男:女=1:1。出生或是新生兒期就會出現疾病的症狀。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超過50%以上的患者是自發性突變所造成。

臨床症狀: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樣紅皮症患者在出生後皮膚脆弱起水泡、糜爛、紅皮症及皮膚剝落,皮膚屏障的受損導致新生兒易於細菌感染。這樣的症狀可能被誤診為表皮分解性水皰症(epidermolysis bullosa)或是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症候群(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患者成長到三、四歲後較少起水泡也較不易感染,但逐漸發展為全身性過度角化。在身體皺褶處有如瓦楞紙般的過度角化鱗片是此病的特徵。臨床表現型的光譜和突變的基因和突變的方式有關,KRT1突變易發展出掌蹠角化;而KRT10突變常表現全身性過度角化。

診斷:
皮膚切片組織學呈現正角化過度(orthohyperkeratosis)、顆粒層增厚(hypergranulosis)、特有的粗大透明角質顆粒(keratohyaline granules)及基底上層與顆粒層細胞溶解。生化檢驗無特異變化,懷疑感染時可作細菌培養,可進行KRT1及 KRT10基因檢驗,調查是此兩基因是否有致病突變產生。 

治療及預後:
        新生兒通常需在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中照護監控並處理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皮膚細菌感染。如併發敗血症須立即靜脈注射廣效性抗生素治療。皮膚可使用潤膚劑保護,皮膚水泡合併糜爛傷口可使用抗生素藥膏及敷料照護。兒童及成人以治療皮膚過度角化為主,可外用潤膚劑及角質溶解劑,如甘油、乳酸、尿素、果酸等。不建議廣泛使用水楊酸(Salicylic Acid)因可能經皮吸收造成水揚酸中毒。口服A酸可以改善過度角化,但可能會惡化皮膚脆弱及水泡形成,所以建議以低劑量起始再逐漸增加劑量並小心監控皮膚情況。外用抗菌皂、抗菌劑chlorhexidine或稀釋漂白水浴可以減少皮膚細菌移生。
        現在由於嬰幼兒加護照顧的進步,大幅降低了患病新生兒的致死率。大多數的患者能有正常的壽命,患者的智力不受影響。皮膚過度角化需要終身治療。

參考資料:
1. 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 (bullous 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 Genetic linkage to chromosome 12q in the region of the type II keratin gene cluster. Pulkkinen L, Christiano AM, Knowlton RG, Uitto J. J Clin Invest. 1993 Jan; 91(1): 357-361.
2. BULLOUS ERYTHRODERMA ICHTHYOSIFORMIS CONGENITA OF BROCQ : OMIM: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dispomim.cgi?id=113800
3. A keratin 10 gene mutation (Arg156Cys) in a Japanese patient with bullous 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 Saeki H, Hattori N, Mitsui H, Adachi M, Imakado S, Ishibashi Y, Tamaki K. J Dermatol. 2002 Mar;29(3):168-71.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本會醫療服務組遺傳諮詢員 林佳儀 編譯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 黃正宏醫師 審稿
2022年烏惟新醫師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