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325
疾病類別: 03
疾病名稱: 中鏈脂肪酸去氫酵素缺乏症  ( Medium-Chain Acy1-Coenzyme 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CAD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7.8
ICD-10-CM診斷代碼:E71.311

發生率:
  
Andresen等人於2001年的報告中提出,此症的在美國的發生率約為1/15,001。此症盛行於白種人,尤其是北歐人的後裔,大致上發生率估計約為1/4,900~1/17,000。此症是因ACADM基因產生突變,最常出現的突變點位為 K304E突變,其帶因率約為 1/40~ 1/100,推論白種人帶因率高可能的原因為起始者效應(founder effect)。帶因者通常並無任何臨床症狀,而有些患者也可能因為發病年齡的不同,僅只有輕微的症狀而不易被發覺。 

臨床表現:
  
為西方人最常見的脂肪酸代謝疾病。中鏈脂肪酸去氫酵素缺乏症(MCAD deficiency)的病患通常會在出生後的前二年出現臨床症狀,可能會發生因為進食不良所引發的嘔吐、肝臟腫大、低血酮性低血糖、意識模糊、昏迷及抽搐。 

  在急性期,血中的氨、尿酸、肝臟轉胺酵素(liver transaminase)以及肌酸磷酸激酵素(creatine phosphokinase)常常會上升;肝臟切片可能會看到微小氣泡狀的脂肪變性。

  大體解剖則會顯示在肝臟、腎小管、心臟以及骨骼肌的脂肪浸潤。有一些缺乏此酵素的病人直到青春期或成人期才有臨床表現,也有一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這個疾病可能被誤診為雷氏症候群;因為此疾病有25%的病例在第一次發作時死亡,所以也常常被誤診為嬰兒猝死症。

診斷:
  
即使在沒有發病時,串聯質譜儀的血清醯基肉鹼(acylcarnitine)分析在病人仍然會看到C8,C8:1和C10:1脂肪酸的升高,因此任何時候懷疑此病時,都應該要進行串聯質譜儀的血清醯基肉鹼分析。

  在急性期時,患者會出現C6,C8和C10雙羧基酸尿症(dicarboxylic aciduria),然而這樣的現象常常會被忽略,因為雙羧基酸尿症也可能由其他的原因所產生,此時如果尿液中有hexanoylglycine和suberylglycine出現,則可以加強診斷的可靠性。

  尿液phenylpropionylglycine升高也具有診斷特異性,但是要等到腸道被成人型的菌落所移生(colonized)時才會出現,也可能因為儀器不夠敏感而被疏忽掉。血清中自由型肉鹼(free carnitine)通常是偏低的。酵素缺乏可以在纖維母細胞和白血球細胞中偵測出來。

治療:
  
急性期的處理主要是治療低血糖,而長期治療主要在就寢前提供碳水化合物點心,建議剛學會走路的患孩可接受2g/kg的生玉米粉當作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低脂飲食應是有益的,如脂肪總能量<30%的食物。以及積極治療感染或腸胃炎等突發狀況。

  有些學者建議口服肉鹼(100mg/kg/day)可以校正肉鹼缺乏的狀況,也可以增加有毒中間產物的排出(比如一些肉鹼酯(carnitine esters))。但也有些學者認為補充肉鹼,反而可能會增加產物代謝的堆積,所以對於此症患者是否都需要補充肉鹼,仍有爭議。發展遲緩,行為問題和其它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在一開始發病時,並非不常見。假如這樣的傷害沒有發生,則最終的預後是相當好的。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國健局出版之「關懷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