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0318 | ||||||||||
疾病類別: 03 | ||||||||||
疾病名稱: 持續性幼兒型胰島素過度分泌低血糖症 ( 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of Infancy )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有 | ||||||||||
ICD-9-CM診斷代碼:251.1 ICD-10-CM診斷代碼:E16.1 病因學: 持續性幼兒型胰島素過度分泌低血糖症(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of Infancy; PHHI),也稱為先天性高胰島素血症(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舊稱胰島母細胞瘤(Nesidioblastosis),是最常造成新生兒低血糖的原因之一。 依不同的病理學發展,主要可分為兩型:1.局部型(Focal form):因胰島細胞腺瘤增生(Adenomatous Hyperplasia),造成部分β細胞異常分泌胰島素。2.瀰散型(Diffuse form):整個胰臟的胰島內所有的β細胞功能異常,而過度分泌胰島素。目前還發現有一些病患病理組織無法完全定義為上述兩種型別,稱作非典型(Atypical form)。 當患者初次發病而就醫時,通常可以發現到血糖異常的低(<3 mmol/l),若未及早診斷及治療,會因經常嚴重的低血糖,造成發展遲緩及不可逆的腦部損傷。多數患者為偶發性,主要是因為與分泌胰島素有關的基因產生突變,目前已知至少有12種單基因突變與此症相關。若為少數的家族型患者,可能為體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模式。 遺傳模式:
多數患者為偶發性,基因缺陷的位置不明,但目前已知至少有12種單基因缺陷會致病。最常見的是β-cell上高度親和磺醯尿素受體基因ABCC8(又稱SUR1),約佔40%左右的患者;鉀離子通道基因KCNJ11(又稱Kir6.2)則為第二常見的基因缺陷,這2個基因皆位於第11號染色體11p15.1的位置上,這2個基因轉錄出來的蛋白剛好可以合成一組鉀離子通道蛋白。因此一旦這2個基因產生突變,皆會造成蛋白質組成的異常,而產生疾病。
其他與此症相關的基因還有葡萄糖激酶基因(Glucokinase gene;簡稱為GCK)及麩氨酸鹽脫氫酶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ene;簡稱為GLUD1)等基因。遺傳模式則依不同基因變異,可能為體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
發生率為1/50,000個活產數,在某些易近親通婚的地區;如沙烏地阿拉伯,發生率可能提高至1/2,500。 臨床表徵:
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