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1207 |
疾病類別: 12 |
疾病名稱: 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 Diamond-Blackfan anemia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沒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
ICD-9-CM診斷代碼:284.01 ICD-10-CM診斷代碼:D61.0 病因學: 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又稱Diamond-Blackfan綜合症(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以貧血為主要臨床表現且此疾病會影響多個系統組織。此症最早是在1936年被Joseph報導出來,認為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屬於先天性或是遺傳性的疾病。2年後,Diamond和Blackfan也報導了同樣的病例。DBA患者通常具有嚴重的巨紅血球性貧血(normochromic macrocytic anemia)及正常的白血球和血小板。30~50%患者會合併先天畸形,而30%患者合併有發育遲緩的現象。不過此症的表現差異非常大,輕微的患者可能只有輕度貧血,而嚴重的胎兒貧血可能會導致非免疫性胎兒水腫。
發生率:
此症的發生率約為10萬~20萬個新生兒中,會出現一位患者,沒有特別的人種和性別的傾向。DBA發生於嬰幼兒,多數患兒出生後1年內發病,絕大多數,超過90%的病患可在1歲內被確診。
遺傳模式:
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與核糖體蛋白質突變有關,大約於55%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發現與下表一所列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發現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是跟RPS19基因有關(約佔25%)。
40-45% 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以體細胞顯性方式遺傳自父母親,55-60%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有發現新生突變 (de novo mutation),而TSR2及GATA1基因則屬於一種X染色體的性聯遺傳。
.已知的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之致病基因:
![]() *約20%的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案例在大範圍的定序後仍沒有確認的基因型,僅辨識出為大段DNA缺失
**非RP基因,但其蛋白質產物有參與pre-rRNA成熟的過程並與RPS26結合
.會導致類似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症狀的基因: ![]() ***關於GATA1基因是否與此疾病相關仍存有爭議 臨床症狀: 30~50%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觀察到有先天畸形,25%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會有兩種以上先天畸形,最常觀察的先天畸形包括了:
1. 臉部和頭部(50%):小頭畸形、眼部增寬、內眥贅皮,眼瞼下垂寬闊,平坦的鼻樑、小耳畸形、低位耳朵、唇裂/唇齶裂、高腭弓、小頜畸形、低位髮際等。
2. 眼睛: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內障、斜視等。
3. 脖子:蹼頸、短頸、畸形 - 費爾異常( Klippel-Feil anomaly),史普格爾畸形(Sprengel deformity) 。
4. 上肢和手包括拇指(38%):缺乏橈動脈、扁平魚際肌、三指節、拇指異常等。
5. 泌尿生殖(19%):先天無腎、馬蹄腎、尿道下裂等。
6. 心臟(15%):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主動脈縮窄、其他心臟異常等。
診斷:
根據 Vlachos et al 2008, Vlachos & Muir 2010分類,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 (DBA) 須符合先天性紅血球細胞再生不良和以下四項條件:
1. 發病年齡小於1歲
2. 大血球性貧血且無其他血球缺乏症
3. 網狀紅血球缺乏
4. 正常骨髓細胞組成但紅血球前驅細胞的缺乏
實驗室檢驗:
1. 紅血球平均體積(MCV)增加
2. 紅細胞腺苷脫氨酶(EADA)增加(80%-85%)
3. hemoglobin F (HbF) 濃度上升
4. 檢驗出目前已知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 (DBA)相關致病基因
其他發現:
1. 生長遲緩(30%)
2. 先天畸形(30%-50%),尤其是顱顏、上肢、心臟及泌尿系統的異常
3. 家族性遺傳型符合自體顯性遺傳
治療及預後:
1. 貧血的治療
(1)類固醇治療:建議一歲後使用類固醇治療,80%患者可以提升紅血球數目。
(2)長期輸血:若患者對皮質類固醇有抗藥性,則須長期輸紅血球濃厚液治療。
(2)造血幹細胞移植:此方法為目前唯一可以治癒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 (DBA)的方式
2. 預防繼發性併發症的發生:依賴輸血的個體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與輸血有關的鐵過載現象。建議可在10-20次輸血後口服易解鐵(deferasirox)或使用皮下去鐵敏(desferrioxamine)之鐵熬合治療。必需特別地密切的注意與類固醇相關特別是產生感染風險、生長遲緩、及生長孩童骨質流失之風險有關之副作用。當患者有與類固醇相關的副作用且在也無法忍受時,通常會將安排患者接受輸血治療。此外,由於此症患者有較高的機會產生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不良症、以及腫瘤(如骨肉瘤),故亦須注意這方面的狀況。
3. 監測:每年需執行幾次的完整血球數檢測;若當患者有血球減少或對治療反應有所變化時,必須執行骨髓抽出檢驗,評估細胞的型態及細胞結構。對於類固醇治療的患者必須監測血壓;對於孩童必須同時監測其生長情形。
4. 應避免的試劑及環境: 避免感染(尤其針對使用類固醇治療的患者);在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使用去鐵酮(deferiprone)治療鐵過載現象的患者中發現有幾位有嚴重的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狀發生,須避免感染。
參考資料: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047/#diamond-b.REF.doherty.2010.222 Da Costa L, Leblanc T, Mohandas N. Diamond-Blackfan anemia. Blood. 2020 Sep 10;136(11):1262-1273. doi: 10.1182/blood.2019000947. PMID: 32702755; PMCID: PMC7483438. 翻譯:黃奕堯 審閱:李妮鍾 醫師 2014.09.09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楊永立醫師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