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5月6日星期二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202
疾病類別: 02
疾病名稱: 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  (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0.6
ICD-10-CM診斷代碼:E72.4

  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OTC deficiency)是尿素循環代謝異常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這些疾病是由於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的缺乏導致氨排除的能力下降,而造成高血氨。
  氮大部分來自於蛋白質與氨基酸代謝,而尿素循環是體內移除氮的主要路徑。尿素循環主要在肝臟中進行,其反應有部份是在粒線體,有一部份是在細胞質裡面,能夠把有毒物質(血氨),轉換成較無毒物質(尿素),然後由小便中排出。粒線體的代謝障礙可能影響尿素生成,導致高血氨症。總體而論,尿素循環是受到N—乙醯穀胺酸(N-acetylglutamate,NAG)合成的速度的調控,此酵素催化劑(NAG)開啟氨進入尿素循環。
  由於OTC缺失,胺基甲醯基磷酸(carbamylphosphate)與鳥胺酸(ornithine)無法作用形成瓜胺酸(citrulline),造成血清中鳥胺酸(ornithine)濃度上升,而Carbamylphosphate堆積在粒線體或者細胞質中,作為carbamylphosphate synthetase(CPS)II反應中的基質,形成乳清酸(orotic acid),此為pyrimidine生合成的中間物質。因此orotic acid會過度分泌在尿液中。而當尿素循環受損,導致排泄氨的能力下降,患者會有高血氨的情況出現。

遺傳模式:
  有別於其他尿素循環代謝異常疾病,OTC缺乏症為性聯遺傳。OTC基因位於X染色體短臂Xp21.1。OTC基因的突變有超過100種不同的基因改變。對於發病患者家庭做基因的評估,發現有些患者為自發性的突變。男性因只有1條X染色體,所以當唯一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有缺陷時便會患病。而女性帶因者的臨床表現存在個別差異性,這與隨機性選擇不活化X染色體有關,其中僅極少數的女性帶因者其疾病嚴重度如同男性罹病者。

  在美國,發生率為八萬分之一,但是不包括未被發現的晚發型患者。若與其他尿素循環代謝異常疾病一同談論,臨床上發病時間較早,且病況較危急。然而,年齡較大的患者,其發病年紀可能為40—50歲或者更晚。
  此病的死亡率與發病率的比例均高,特別是新生兒型。

症狀:
  OTC缺乏症的臨床表現很複雜,男性患者通常於嬰兒時期發病,也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病;女性帶因者於小時候可能無症狀出現,但也有可能嚴重發病。造成高血氨的原因很多,尿素循環中的酵素缺失都可能導致高血氨,在表現、診斷及治療上都有不同。當出現下列症狀時,表示身體可能處於高血氨的狀態:厭食、易怒、呼吸急促、昏睡、嘔吐、定向力障礙(disorientation)、疲倦、昏迷、腦水腫等,若不給予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死亡。

  症狀與嚴重程度依個人的情況而不同。一般而言可能會出現高血氨狀況,生長不佳。如果大腦水腫可能造成視神經乳頭水腫(papilledema),顱內壓也會增加。肺臟方面,可能會有呼吸急促或過強的情形,晚期也許會呼吸暫停或衰竭。也可能發生中度肝腫大的現象。神經方面,可能會有協調不佳、輪替運動錯亂(dysdiadochokinesia)、張力過低或過強、運動失調、顫抖、抽筋、昏睡。併發症主要為神經病變,包括智力障礙、急性高血氨昏迷甚或死亡。

診斷:
  對於出現症狀的患者,首要即是測量血中氨的濃度。除非組織缺氧,肝腎功能維持正常功能,但也有例外。再來是測量血中氨基酸濃度,患者之鳥胺酸(ornithine)、穀胺醯胺(glutamine)、丙胺酸(alanine)值上升,瓜胺酸(citrulline)、精胺酸(arginine)值下降。患者尿液中的氨基酸濃度、有機酸濃度也可當作參考值。除了高血氨之外,臨床上以尿中乳清酸(orotic acid)濃度做為診斷。此檢驗也可用於發現無症狀的帶因者。若家族中有人曾患此病,懷孕期可抽羊水進行DNA檢驗。

治療:
  治療的目標是要修正生化上的失調以及確保營養上的需求。於高血氨狀況之下,立即限制蛋白質飲食,加強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熱量來源,避免代償失調。嚴重高血氨導致昏迷的話(有的患者可能血氨高於2000mg/dl),需以血液透析快速移除血氨。

低蛋白飲食:
  根據患者的年紀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決定蛋白質的攝取量,每個患者的需求是相當不同的。6個月以前由於是快速生長的時期,患者可能需1.5g/kg/day或者更多的蛋白質;學齡前時期,蛋白質攝取通常降低到1.2~1.5g/kg/day;學齡兒童,則可以降到1 g/kg/day。青春期後,蛋白質的量則可以小於0.5g/kg/day

藥物:
  藥物提供另一個排除廢物氮的途徑。
  1. Sodium benzoate(Ucephan):與甘胺酸(glycine)結合形成馬尿酸(hippurate),然後由尿液排出。每1莫耳的benzoate移除1莫耳的氮。通常給的IV劑量是250 mg/kg/day;口服劑量為375mg/kg/day,分3—4次服用,並搭配低蛋白飲食。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耳鳴、視覺障礙。
  2. Sodium phenylbutyrate(Buphenyl):在肝臟中會被氧化成phenylacetate,然後會和glutamine結合,最後產物phenylacetylglutamine經由尿液排出。每1莫耳的phenylbutyrate移除2莫耳的氮。給予劑量是200—250 mg/kg/day。
  3. 精胺酸(Arginine):經由精胺酸酵素(arginase)作用之後,每1莫耳精胺酸分解成1莫耳的尿素及1莫耳的鳥胺酸(ornithine)。高血氨的情況下,給予劑量600 mg/kg/day。穩定的患童給予口服劑量為400—700 mg/kg/day。
  患者的預後和年齡以及診斷時的病況有關。在新生兒時期就有症狀的患者,其預後是較差的,大部份的患者會有一些明顯的併發症。需要長期與醫師及營養師配合,持續門診追蹤,定期進行生化檢查,並記錄身高體重的發展,以掌握患者的情況。有些患者可以詳細考慮肝臟移植,以提供較好的預後情況。


罕病基金會醫療服務組 謝佳君
營養師 編譯 (2004.11)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趙美琴醫師 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
徐瑞聲/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關於「高血氨症狀」網頁、「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 網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