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201
疾病類別: 02
疾病名稱: 瓜胺酸血症  ( Citrullinem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
270.6
ICD-10-CM診斷代碼:E72.23

  氮大部分來自於蛋白質與氨基酸代謝,而尿素循環是體內移除氮的主要路徑。尿素循環主要在肝臟中表現,其反應有部份是在粒線體,有一部份是在細胞質裡面,能夠把有毒的物質(血氨),轉換成較無毒的物質(尿素),然後由小便中排出。

瓜胺酸血症是尿素循環代謝異常的其中一種,共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兩型。尿素循環中,瓜胺酸(citrulline)是Carbamoyl phosphate與Ornithine (鳥胺酸)作用後的產物。在正常情況之下,citrin負責將天門冬胺酸(asparate)從粒線體運送至細胞質,瓜胺酸(citrulline)進一步藉著精胺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和天門冬胺酸(asparate)結合,產生精胺琥珀酸(argininosucinate, AS)。每一分子的尿素,包含了兩個原子的氮(N),一個來自氨(NH3),一個則來自於天門冬胺酸(asparate)。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的缺乏導致瓜胺酸的堆積,稱為瓜胺酸血症第一型。缺乏Citrin這個蛋白質,則造成瓜胺酸血症第二型。

遺傳模式:
瓜胺酸血症第一型與第二型皆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疾病,病患必須同時帶有兩個缺陷基因(由父母各得到一個)才會發病。若父母均為帶原者,有25%的機會生下病童,有50%的機會小孩為帶原者。罹病機率並無性別之分。

第一型瓜胺酸血症(Citrullinemia Type I)

症狀:
  
為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的疾病之一,因位於第9對短臂(9q34.11)染色體精胺丁二酸合成酵素(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ASS)基因突變使酵素的功能異常所導致;患者常因無法代謝血氨,而造成高血氨症。患者發病的時間變異很大,有的在出生24小時便會出現症狀,但亦有至幼兒期或更晚才發病的例子。若在新生兒期發病,早期的一般症狀是餵食欠佳、嘔吐、昏睡、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他們的病情通常會快速地變化,而表現出更嚴重的神經學與自律神經的問題,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大部份的病人都會死亡或產生併發症。

診斷:
  
血漿胺基酸分析會發現瓜胺酸濃度通常大於>1000 µmol/L(正常值:小於50 µmol/L);精氨酸(arginine)和烏胺酸(ornithine)數值可能低下或正常;賴氨酸(lysine)、麩醯胺酸(glutamine)和丙氨酸(alanine)數值增加,此三胺基酸為高血氨症的替代性指標。

  利用基因檢驗可確認ASS1基因上面是否帶有致病變異。

治療:
  
治療的目標是要修正生化上的失調以及確保營養上的需求。於高血氨狀況之下,立即限制飲食蛋白質,加強非蛋白質的熱量來源,避免代償失調。嚴重的話,可能以血液透析快速移除血氨。

低蛋白飲食:
  根據患者的年紀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決定蛋白質的攝取量,每個患者的需求是相當不同的。6個月以前,由於是快速生長的時期,患者可能需1.5g/kg/day或者更多的蛋白質;學齡前時期,蛋白質攝取通常降低到1.2~1.5g/kg/day;學齡兒童,則可以降到1 g/kg/day。青春期後,蛋白質的量則可以小於0.5g/kg/day。

藥物:
  
藥物提供另一個排除廢物氮的途徑。
  1. Sodium benzoate(Ucephan):與甘胺酸(glycine)結合形成馬尿酸(hippurate),然後由尿液排出。每1莫耳的benzoate移除1莫耳的氮。通常給的IV劑量是250 mg/kg/day;口服劑量為375mg/kg/day,分3-4次服用,並搭配低蛋白飲食。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耳鳴、視覺障礙。
  2. Sodium phenylbutyrate(Buphenyl):在肝臟中會被氧化成phenylacetate,然後會和glutamine結合,最後產物phenylacetylglutamine經由尿液排出。每1莫耳的phenylbutyrate移除2 莫耳的氮。給予劑量是200-250 mg/kg/day。
  3. 精胺酸(Arginine):經由精胺酸酵素(arginase)作用之後,每1莫耳精胺酸分解成1莫耳的尿素及1莫耳的鳥胺酸(ornithine)。高血氨的情況下,給予劑量600 mg/kg/day。穩定的患童給予口服劑量為400—700 mg/kg/day。

瓜胺酸血症第二型 (Citrullinemia Type II)

症狀:
  此型是因為體內Citrin蛋白功能缺乏所引起。又可細分為新生兒期發作型neonatal interahepatic cholestatic cause by citrin deficiency; NICCD,及成人期發作型Adult-onset Type II Citrullinemia
  新生兒期發作型的患者在出生15個月間便會發生膽汁鬱積性黃疸,肝臟功能不正常,出現多種高胺基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及脂肪肝等症狀。嚴重者會導致生長遲緩,異常出血不止或貧血、低血糖,肝臟腫大,甚至肝臟衰竭。治療包括補充脂溶性維生素,盡量維持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大部份病患症狀可在12歲後便會緩解。目前對於這些患者是否會演變成成人期發作型仍不清楚,需要長期追蹤以了解疾病演進並及早處理。

  成人期發作型的患者會因為反覆的高血氨發作,而造成突然意識不安,行為異常,記憶喪失或其他神經精神症狀,甚至會導致抽搐或死亡。一般說來,成人期發作型好發於
2050歲,並可能會伴隨有其他肝臟問題。


診斷:
  主要以患者的血液生化數值為基礎,包含:
  1)高血氨症、瓜胺酸血症及精胺酸血症(Argininemia) 
  2)血漿或血清的threonine與serine的濃度比值升高
  3)血清的抑制胰臟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素pancreatic secretory trypsin inhibitor (簡稱 PSTI)濃度升高。
  第二型瓜胺酸血症的病人還會出現肝臟的PSTI濃度上升、Fischer比值下降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 Val+Leu+Ile/aromatic amino acids :Tyr+Phe)支鏈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下降、ASS(精胺基琥珀酸鹽合成酶)缺乏的情況會出現。新生兒膽汁鬱積症(NICCD)則是血清的半乳糖、多重的氨基酸血症(Met , Phe 等)、黃疸、膽汁酸total bile acids及血清的α胎兒蛋白濃度上升。
  分子診斷方面SLC25A13是目前唯一已知與Citrin缺乏症相關的基因,若是臨床症狀懷疑可能是Citrin缺乏,可以接受SLC25A13基因突變檢查來確認。


治療:
  多數新生兒期發作型患者,經由脂溶性維他命的補充,及採用無乳糖並含中鏈脂肪(middle-chain triglycerides; MCT)的特殊奶粉,平均於12個月大時便能獲致良好的治療成效;少數個案甚至不需特定的治療,症狀也能逐漸的改善。
  成人期發作型患者若經肝臟移植的治療,將可有效預防高血氨問題的發生,並矯正代謝異常的問題。研究發現口服精胺酸(arginine)將可減少血氨的堆積,而減少熱量及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則能改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
  一般來說,尿素循環代謝障礙的患者(包括瓜胺酸血症第一型)為避免發生高血氨,宜採低蛋白/高熱量的飲食,但此一飲食方式卻對citrin蛋白功能缺乏的瓜胺酸血症第二型有害;高熱量的飲食,將增加瓜胺酸血症第二型患者NADH的生成,干擾正常的尿素合成,並刺激檸檬酸—蘋果酸(citrate-malate)的運送,而導致高血氨,及脂肪肝、高三酸甘油脂症的發生,所以飲食反而是應該避免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此外應避免飲酒或含酒精類的食物,以避免因酒精刺激酒精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在肝臟中的活性而促使NADH合成增加,產生有害物質。另外,關於用藥方面,應避免使用acetaminophen(解熱鎮痛劑)及rabeprozole (用來抑制胃酸分泌、治療潰瘍或逆流性食道炎)。曾有臨床個案報告描述此症患者因使用這類藥物而發病,因此如需用藥請務必詢問主治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參考資料:
www.emedicine.com
www.icomm.ca/geneinfo/arginsucc.htm
www.genetic-counseling.com.tw/


罕見疾病基金會醫療服務組 謝佳君
營養師 編譯 (2004.11)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趙美琴醫師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
徐瑞聲/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國健局出版之「關懷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關於「高血氨症狀網頁、「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