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503
疾病類別: 05
疾病名稱: 先天性Cajal氏間質細胞增生合併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  ( Congenital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Hyperplasia with Neuronal Intestinal Dyspl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750.5
ICD-10-CM診斷代碼:Q43.8

Congenital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Hyperplasia with Neuronal Intestinal Dysplasia


病因學:
  此症將分為先天性Cajal氏間質細胞增生(Congenital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Hyperplasia)及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Neuronal Intestinal Dysplasia),這兩部分來介紹。
1. 先天性Cajal氏間質細胞增生(Congenital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Hyperplasia) 
  腸胃道Cajal氏間質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一群特別的細胞,被視為腸胃道蠕動的節律器(pacemakers),可調節腸胃道內的蠕動。ICCs的異常與某些腸胃道疾病有關;包括: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allied Hirschsprung's disease)、嬰兒型幽門狹窄(infantile pyloric stenosis)及慢性原發性小腸性阻塞症(chronic idiopath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等。 
  ICCs的生長受到KIT基因的調控;KIT基因會轉譯出位於細胞膜上帶有酪胺酸激脢功能的受體蛋白(transmembrane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一般來說,正常的受體需結合外來的配體,來活化細胞內的酪胺酸激脢(tyrosine kinase),而促使ICCs的生長。突變的KIT基因將不需結合配體,即會不斷的發出信號活化酪胺酸激脢,而進一步導致ICCs細胞的過度增生,甚至造成腫瘤的發生;而多數的腸胃道基質腫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發生與KIT基因的缺陷有關。 

2. 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Neuronal Intestinal Dysplasia)
  腸道內神經會調控大腸壁肌肉的運動,使腸道內消化後的食物能正常排泄;因此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Neuronal Intestinal Dysplasia;NID)即因腸道內的神經元先天發育障礙,無法正常運作,而造成大腸的蠕動減少,造成腸阻塞及便秘、腹脹等症狀。造成此症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確;據Barone et al.(1996)及Fadda et al.(1983)等研究指出,NID可依病理組織及臨床表徵不同,分為NID A及NID B兩種類型: 
NID A:
  其發生較為罕見;致病原因為先天性腸道交感神經發育不良,而造成排胎便時間延遲、反覆發作的腹脹和便秘等。
NID B:
  起因為腸道黏膜下層與肌神經叢(副交感神經節的一種)之間的神經元增生,造成巨大的神經節、發育障礙的神經節細胞異位,及副交感神經的乙醯膽鹼酯脢活性增加;其臨床表徵較NID A輕微,通常為出生後逐漸出現腹脹和便秘等症狀。

  根據O'Brien(1999)等人的案例研究推論,Cajal氏間質細胞(ICCs)增生與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NID)之間的關聯性,由於ICCs位於調控腸道肌肉活動的神經叢之間,當黏膜下層與肌神經叢(副交感神經節的一種)之間的ICCs發生異常的增生時,可能導致神經細胞過度活動,而刺激神經叢造成神經節細胞的增生,造成巨大神經節及乙醯膽鹼酯脢活性增加,而表現為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的症狀。

發生率:
  此症發生率相當的低,目前未有疾病發生率的推估。國內研究單位於2000年在美國外科病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發表。

臨床表徵:
  患者可能出現出生後排便困難、排便異常(便秘或腹瀉)、腹脹及腹痛等症狀。

遺傳模式:
  過去從多個患病家族的相關研究中發現,造成先天性Cajal氏間質細胞增生的KIT基因突變是以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遺傳給下一代;當患者帶有KIT缺陷基因時,下一代不分性別有1/2的機率罹病;但也有其他基因突變而致病的案例。
  多數腸道神經元發育異常Type B(NID B)的患者為偶發個案,過去研究發現到少數為家族遺傳的案例,而認為此症也是以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模式遺傳給下一代。

診斷:
1.攝影檢查:可先接受鋇劑灌腸,再接受X光的腸道攝影檢查,以得知腸道阻塞的情形。
2.腸道運輸功能檢查(Transit study):於腸胃道中投入具代謝性或放射性的標誌物,以觀察該標誌物在腸胃道通過時的代謝、運行和分佈情況,來推測平時胃腸道內容物的運行速度,以判斷消化道的運送功能。
3.組織切片檢查:經由腸道組織切片,進行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等相關分析,為此症的主要診斷方式。

治療:
  當患者出現腹脹、便秘等腸胃道症狀時,可以藥物或少量灌腸的方式緩解不適,必要時需進行外科手術切除患部。若術後無嚴重併發症,通常可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由於胃腸道ICCs細胞的過度增生,可能有發展成腸胃道基質腫瘤的風險,因此患者宜定期返診追蹤,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參考資料:
1. Jeng YM, Mao TL, Hsu WM, Huang SF, Hsu HC: Congenital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hyperplasia with neuronal intestinal hyperplasia. Am J Surg Pathol 2000;24:1568-1572.
2. NCBI- https://www.omim.org/entry/601223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陳慧玲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