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116
疾病類別: 01
疾病名稱: 3-羥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白胺酸代謝異常)  ( 3-Hydroxy-3-Methylglutaric Acidem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0.9
ICD-10-CM診斷代碼:E71.118

疾病簡介:
  
3-羥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又稱3-羥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係體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屬於有機酸血症之一種,患者由於體內無法合成酵素來分解白胺酸(Leucine),以致體內堆積有害人體的有機酸,並導致血氨值攀升。患者往往在出生後開始進食含蛋白質食物之後,因白胺酸代謝障礙,導致有機酸的增加,進一步造成代謝性酸中毒。若無法及早診斷病因,並給予藥物治療與食物控制,患者將因酸中毒及血氨過高而致神經功能受損甚或死亡。

  患者除無法代謝白胺酸之外,也會無法製造酮體(Ketone body),酮體是人體因應長期飢餓狀況的產物,因此一歲以內的病嬰最主要的危機來自於「低血糖」的影響,若無法及時給予靜脈注射補充糖份,可能導致癲癇、昏迷、甚至是死亡。

發病症狀
  
本類疾病患者發病時症狀包括持續性嘔吐、四肢無力、盜汗、手腳冰冷、臉色蒼白、呼吸改變、抽筋、痙攣、暴躁易怒、昏睡及昏迷等,嚴重者可能與
「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s)混淆。在檢驗項目中多伴隨著低血糖、高血氨值、肝功能異常、血液及尿液中有機酸增加等現象。

預後:
  患者多於出生後出現低血醣、酸中毒及高血氨症等等症狀,或因其它感染引發代謝失衡,嚴重者可能死亡,存活者若未及早給予食物控制,則易產生心智發展遲緩的情形。患者若能及早管制蛋白質攝取,輔以特殊奶粉配方,並避免長期飢餓,則患者身心發展仍有機會趨於正常。目前3-羥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可以透過新生兒篩檢被診斷,因此大幅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後。

診斷
  3-羥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的診斷包含代謝物質分析、酵素活性檢查、以及基因檢查。
    針對代謝物質分析,可以安排串聯質譜儀檢查,也應送檢尿液有機酸分析,若尿液含有大量指標有機酸的釋出,如3-hydroxy-3-methylglutaric acid(HMG)、3-methylglutaric acid、3-hydroxyisovaleric acid等,則可用以初步斷定此類疾病。尤其是在患者疑似發病時,應留意特定的檢驗項目,包括血糖值、血氨值、酮體(Ketone body)、血液酸鹼值、尿液中之有機酸等。目前,此症也能透過新生兒篩檢的串聯質譜儀檢測獲得診斷。
    透過皮膚細胞切片,也可以進行酵素的檢驗,然而,目前國內無法執行酵素活性分析檢驗,其定量分析須送交國外單位協助進行。
    3-羥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的診斷時常包含基因檢查,患者可能在1p36.11染色體上發現HMGCL基因的等位基因致病性變異。

治療:
  急性期需注意糖分與水分的補充,同時積極處理高血氨以及酸血症,以減少產生後遺症的可能。平時的慢性照護方面,患者需日服肉鹼(L-carnitine),以協助排除體內有害人體之有機酸,且須終身接受飲食控制。除此之外,綜合維他命之攝取亦可能有輔助作用。

飲食控制:
  此類患者無法代謝白胺酸(Leucine),由於大多數肉類食品均富含白胺酸,因此患者必須管制富含蛋白質之天然食物,例如肉類、蛋類及豆類食品的攝取量。患者成長所需之蛋白質來源,則主要由特殊奶粉配方提供。

  由於白胺酸為必需胺基酸,仍為人體維持成長所必須,故患者雖必須管制白胺酸,但仍須維持低量攝取。為協助患者正常成長,家長必須與專業營養師密切合作,營養師將依患者之年齡與體重設計飲食計劃,並視患者適應情形與年齡增長定期調整。病患嬰兒主要飲食內容為一般奶粉、特殊奶粉與多醣碳水化合物(Polycose)之綜合,惟須依成長情形調整比例。

  此類患者須維持生活正常作息,三餐定時飲食,睡前宜食用宵夜,就寢時間以不超過八小時為宜,以保持血糖值穩定。患者須避免長期飢餓,因飢餓將使血糖降低,並驅使蛋白質及脂肪分解熱量,分解過程並將製造有害人體之有機酸,若未及時補充熱量提高血糖值,患者將因酸中毒而昏迷,甚或死亡。患者若因腸胃炎、食慾不振或其它原因無法進食時,需強制靜脈注射點滴以維持血糖穩定。

  病患外出、旅遊、運動或居家時,均應隨時備有高熱量食品,以因應隨時可能發生之低血糖狀況,家人並應熟悉低血糖時之處理方式,生活中宜隨時隨地保有靜脈注射資源的可及性。

營養諮詢:
  營養師的專業知識對於此類病童維生與正常成長具有關鍵作用,配合醫生檢驗結果與病童成長歷程,家長必須與營養師定期調整病童的飲食計劃。飲食策略主要在於維持病童的Leucine低量攝取,以免造成酸中毒,同時又要能兼顧其它熱量與有益蛋白質的充分攝取,以維持正常的成長所需,因此必須定期調整飲食內容,隨時微調修正。影響病童營養需求與供給的因素眾多,如年齡、體重、運動量、一般食物內容、奶粉內容等,這也使這項飲食計劃的調整頗為困難。因此,家長必須對於食物的營養成分有充足瞭解,如此才能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配合特殊奶粉與一般食物攝取,為病童找到安全且符合成長所需的飲食計劃。

家長經驗:
  國內曾發現白胺酸代謝異常患者病童於出生後兩天即有呼吸急促及溫度降低等現象,並呈現低血糖,初期懷疑為分娩時感染,惟細菌培養並未發現異狀,由於適時給予靜脈注射,因此並無嚴重症狀。

  出生三個月後,該名病童有持續嘔吐現象,溫度微燒,由於經日未進食呈昏睡狀態,經送馬偕醫院加護病房救治,此時呈嚴重低血糖、肝功能異常、肝腫大、昏迷及血液酸化等現象,後經馬偕醫院林炫沛醫師及榮總醫院蕭廣仁博士診斷為白胺酸代謝異常。

  該名病童自出院後即採低蛋白質飲食,主要蛋白質來源原則為英國之Maxamaid奶粉,並按日服四次L-carnitine,至六歲為止其身心發展仍屬正常。由於進食L-carnitine之故,其汗液有若干魚腥味。

  證諸國內首例白胺酸代謝異常患者成長經過,由於及早診斷出病因,並適時給予低蛋白質之飲食控制與特殊奶粉配方,並予以口服carnitine協助排除體內有機酸,目前成長情形良好,並未有身心發展遲緩之現象,顯見此類疾病雖然照顧不易,但並非絕症而無可救藥。

就實際照顧白胺酸代謝患者的經驗,家長們的經驗與建議可歸納如下:

1.面對問題、勇於承受
  家裡有代謝異常病童,就科學而言,純粹是機率與運氣問題,這與道德或輪迴無關,家長宜用坦然的態度面對病童與社會大眾,切勿人云亦云、妄自菲薄,甚或將責任推卸給無辜的病童,因為小朋友純粹是無辜的,如果不是我們家長的染色體上某個特殊基因都有缺陷,小朋友們也不用承擔這些苦難。與其抱怨病童或配偶,不如勇敢面對命運給予我們的考驗,更何況代謝疾病並非全然絕症。

2.夫妻同心、共扶稚子
  代謝異常病童有艱困且遙遠的路途要走,在成長的路上,父母是他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夫妻少了任何一方,病童便無法得到完全的醫療照顧與飲食控制,他們可能因少吃了一頓飯或睡過頭了,便無聲無息的自然死亡,他們的生命雖然脆弱且充滿危機,但只要父母們隨時注意病童的作息與反應,父母的感覺與經驗的確較醫院昂貴的儀器更能監測他們的身體狀況,而這也是病童維生第一道、也是最有力的防線。

3.三餐穩定、作息正常
  此類病童極需要穩定的血糖值,因此務必三餐準時進食,甚至正餐之間仍有點心進食,就寢前也宜有宵夜,以便夜半長眠中仍有足夠的熱量支持至天亮。生活作息規律固定,如此易於觀察突發的反常行為,如不該睡時想睡,該吃時不想吃等,均有可能是發病前兆。

4.禁食肉蛋、養成習慣
  從小即教育病童如何分類食物,並反覆告之何種食物不得進食,在愈小的年齡即養成相關習慣,長大時的飲食管制即感自然,一點也不覺得勉強或不自然。當然父母與患者對於各類食物的營養內容,必須有基本的概念與瞭解,如此才易於做飲食控制。

5.自備糖果、以應急需
  此類患者因不宜飢餓,故應避免低血糖發生,應隨時自備糖果,以應付突發的狀況。同時萬一口服有困難時,必須仰賴唯一的靜脈注射葡萄糖,因此活動範圍應侷限在有醫療設備的場域,以免需要時不及取得相關醫療資源。

參考資料
1.Puisac, Beatriz, et al. "HMG–CoA Lyase Deficiency."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Genetic Disorders. IntechOpen, 2011.
2.Thompson, Susan, et al. "Treatment of HMG-CoA Lyase Deficiency—Longitudinal Data on Clinical and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10 Australian Cases." Nutrients 15.3 (2023): 531.
3.Saudubray et.al, Inborn Metabolic Diseases 7th ed (2022).


以上資料轉錄自本會第三期會訊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4年陳薈安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