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272.7
ICD-10-CM診斷代碼:E
Progeria(早老症)患者在兒童時期會有提早老化的現象發生,又稱為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早老症最早是在1886年發現的,但100年來,科學家們對這種奇怪疾病的發病機制一直感到不解。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Francis Collins領導的研究顯示,人體第1對染色體上LMNA(Lamin A)的基因發生變異,可能是導致早老症的最常見原因。Dr. Collins對20名患早老症的兒童進行研究,發現其中20人的、Lamin A、基因密碼發生了一個單點突變,有一個胞嘧啶(C)的地方都被錯誤地「寫」成了胸腺嘧啶(T),結果製造出少了50個胺基酸的Lamin A。Lamin A是支持核膜的結構蛋白質,因此早老症病人的細胞核核膜有一半出現畸形。LMNA的突變也和一些疾病如幾種肌肉萎縮症有關。另外,法國Nicolas Levy的研究也同樣發現,早老症由"Lamin A"基因變異導致,這種基因變異是因為DNA上發生一個鹼基異常。
除此之外,早老症患者通常對陽光敏感,這是因為此病患者的體內無法進行正常人的DNA修復工作,而喪失細胞複製及蛋白質製造的功能。
「動脈硬化」是早老症患者常見的症狀。老年人常見的動脈粥狀硬化與高血脂有關,但早老症患者儘管出現嚴重的動脈粥狀硬化,血脂也通常正常。
遺傳模式:
早老症是一種少見的顯性遺傳疾病,在患者父母中沒有發現突變,也幾乎沒有相關家族史,說明它在每個患者身上是自發性突變,不是由父母傳給小孩。但曾有3例患者的非雙胞胎手足也是患者,說明也有少數可能,父母其一的生殖細胞有部分帶有突變(germline mosaicism)。
約4,000,00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1人患有早老症,目前僅有130多例被報導出來,所有種族罹患此病之機率皆相同。
症狀:
患有早老症的孩童在出生時看似正常,但約6〜12個月大時將會慢慢地出現加速衰老症狀,有皮膚的改變及體重不易增加的問題。早老症的特徵會在2歲內開始逐漸出現,如: 典型的鳥型臉、髖部及近端肢體出現有硬皮性變化、皮膚變的較厚且較無彈性、皮下脂肪會大量減少、頭髮及眼睫毛會逐漸掉落,最後甚至會禿頭、青筋突出等。頭部會感覺上相對的較大,鼻成鉤型而突出,下顎狹小,使的臉部呈鳥型臉。
一些老年疾病,可以在約5歲的早老症孩童身上看到。例如: 高血壓、心臟疾病、骨質疏鬆症,甚至發生中風等。早老症孩童的存活年齡為6—20歲;平均存活年齡是14.6歲,早老症病人常在10—20歲因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而被奪去生命。75% 的病患常因心血管疾病而過世,大多是心肌梗塞或鬱血性心衰竭。
另外,患早老症的兒童心智年齡也多為正常,但有一些美國的科學家指出,患早老症的兒童經常會表現過人的智力。
診斷:
臨床表徵:患者的外觀和生長紀錄是相當重要的診斷依據。早老症孩童除了有生長遲緩的問題外,最常見的表徵如下。
(1) 典型的鳥型頭,且為禿頭。
(2) 身材矮小,體重不足。
(3) 四肢瘦且關節變得明顯。
(4) 皮下脂肪減少。
(5) 梨狀胸,且鎖骨短。
(6) 表皮靜脈明顯。
檢驗方法:
(1) X光檢查:病患1〜2歲時即會發現頭顱骨、胸部、長骨及指骨會發生變化,另外會有骨質疏鬆,和軟組織缺少的現象。
(2) 基因突變分析:可藉由定序分析LMNA基因是否發生致病突變。
治療:
早老症主要依照症狀進行治療。此病並無特殊飲食限制,如果沒有脂質分布異常,則維持正常飲食即可,可藉由少量多餐,來增加熱量攝取;患者可能因血管硬化,而較容易因脫水而休克,應維持喝水習慣;晚上睡覺時眼皮常無法閉緊,長久下來造成角膜損傷,而影響視力,須由眼科醫師評估,若有此表現,睡眠時間可給予眼睛的保濕藥膏,或以膠帶將眼皮貼起;患者因脂肪不足,會導致足部不適,可考慮使用鞋墊;在戶外運動時,所有暴露在外的皮膚皆須注意防曬。在發生心血管症狀及神經症狀時,應鼓勵患者盡可能維持身體活動,不過需要注意關節問題。而患者智力跟發展是正常的,可以接受適齡教育。常見低頻性傳導式聽損,通常不影響日常生活,在學校坐第一排可能有幫助,可以考慮使用助聽器。
藥物使用須以體重及體表面積來做評估,而非年齡。需要進行手術時,需非常謹慎地評估麻醉及插管的使用,因血管嚴重硬化,血壓波動會比一般人敏感非常多,因下巴後縮及呼吸道狹窄,建議使用光纖內視鏡插管。如果發生鬱血性心衰竭,給予治療的心臟科藥物。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以減緩心臟病的發作與中風的發生。
目前針對早老症的口服新藥Lonafarnib已在國外上市,可以改善體重、血管彈性、骨頭硬度、聽力、頭痛等問題。有治療的患者,平均壽命比未治療的組別長2.5年左右。
參考資料:
1. Collins, F.S. et al. Recurrent de novo point mutations in Lamin A cause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Nature, 422 :10.1038 (2003).
2. De Sandre-Giovannoli, A., Cau, P. , Navarro, C., Boccaccio, I. & Levy, N. Lamin A Truncation in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cience (2003)
遺傳諮詢員 林佳儀 編譯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 黃正宏醫師 審稿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賴建亦/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