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1602
疾病類別: 16
疾病名稱: Crouzon氏症候群  ( Crouzon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756.0
ICD-10-CM診斷代碼:Q75.0

  每個人都有一張獨特的臉龐,它不但是我們認同自我與認識別人的重要憑藉,也可經由臉上的表情了解人的情緒,使彼此的溝通更加容易而明確。人的臉孔雖然只是由五官及臉型所構成,卻能生化出一張張瞬息萬變的容顏,真是不可思議!這其中的原由,除了後天的薰陶與塑造,如睡覺的姿勢、營養的狀況、受教育的程度、是否接受整形外科手術等之外,最為要緊的便是傳承自父母的遺傳基因了。

  由於臉孔的複雜、多樣化,因此相關的「構成基因」也是相當的繁複,大多數的基因都還未被發現,遑論基因構造及功能的解碼。這樣的情況到1990年代初期開始有了重要的突破,有許多關鍵性的基因被尋獲而且解析得相當清楚,其中尤以「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基因群」最受矚目,這個基因群共有FGFR1、FGFR2及FGFR3三個主要成員,和頭顱、臉龐的形成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只要其中一個發生突變,就會造成種種的頭臉部崎形,而克魯松氏症候群(Crouzon syndrome)便是FGFR2基因有了缺陷所造成的特殊先天性異常,發生率約為每6萬人當中會有一例,是最常見的頭骨骨縫過早癒合(craniosynostosis),約占出生時所有頭骨骨縫過早癒合病例的4.8%。

  在臨床上,克魯松氏症候群患者由於頭骨骨縫過早癒合及顏面骨骼發育不良,而呈現出很特別的頭臉部特徵(crouzonoid features)。頭骨骨縫過早癒合最早可在產前超音波發現,新生兒時期可發現頭頂部位常呈尖突狀或前後較為扁平(頭圍因此較常人為小)、臉部正中部分發育不良、眼球外突、常有內斜視或眼瞼下垂、兩眼距離較寬、鼻基部平塌、下巴大多呈戽斗狀、上唇較短而下唇鬆垮下垂、上顎窄而高拱、上排的牙齒因上顎骨發育不良而延遲萌出,而且長出的牙齒也顯得擁擠零亂。因外耳道較狹小且聽小骨發育有問題,有55%的患者會有或輕或重的傳音性失聰。眼睛因眼球長期外突,且眼皮無法完全閉合,常會導致結膜炎或角膜炎,約有45%的患者會有視力問題,15%左右的患者可能產生視神經萎縮,而使視覺嚴重受損。由於頭骨骨縫過早癒合,顱內空間不敷逐漸成長的大腦所需,故而常會引發水腦(30%)、頭痛,痙攣發作(10%),不過患者的智能絕大多數均為正常。一小部分的病人還會有關節僵硬,不能靈活運動的情形,這種問題較常發生在肘關節。

  透過X光攝影檢查,可以發現病人顱部最主要的縫隙冠狀縫及矢狀縫均有過早癒合的現象,有時連後腦勺的人形縫也是早癒合,而產生一條條明顯骨化的紋路,顱骨本身也因顱內壓較高的緣故,而出現一個個像被手指頭按壓的痕跡,有30%的病人頸椎異常融合,莖突舌骨韌帶鈣化(calcification of stylohyoid ligament)的現象相當普遍(佔85%),也有為數不少的病人鼻中隔彎曲或有鼻咽腔狹窄的情況。

  克魯松氏症候群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病,乃因FGFR2基因產生缺陷所致,而FGFR3的突變與合併黑棘皮病的克魯松氏症候群有關。FGFR2及FGFR3分別位在10號及4號染色體上,都屬於FGFR基因家族,和骨骼、軟骨的形成與正常發育有極密切的關聯,因此當有基因突變產生時,便會造成特定的骨骼或軟體異常。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已經發現的基因變異均為點突變(point mutation),比較常見的有FGFR2的C342Y、Y340H、S354C及FGFR3的P250R、A391E等幾處點突變,國內馬偕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及臺大醫院等幾家醫學中心已有能力做基因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幫我們了解國人克魯松氏症候群的病因,並且可以應用到產前診斷,以協助此症病人在未來孕育子女面對2分之1的再發率時,能及早診斷而有機會生育健康正常的孩子。

  在治療方面,需要多專家的顱顏團隊進行整體評估,患者的外觀及功能需求。定期追蹤頭部影像,注意是否腦壓過高或水腦等狀況,必要時可採藥物控制,或開刀裝分流管以減低腦壓。視力及聽力的檢查非常必要,以便早期找出有障礙的個案,早日給予矯正,才不會影響患者的學習發展。齒列矯正及顱顏整形手術則視病患個別的狀況而定,需要經過專家仔細的評估,再妥善的計劃治療時程,以免弄巧成拙,產生不必要的困擾。絕大多數的患者在悉心的照顧及良好的自我調適下,均有相當不錯的正常生活。

Reference: Al-Namnam NM, Hariri F, Thong MK, Rahman ZA. Crouzon syndrome: Genetic and intervention review. J Oral Biol Craniofac Res. 2019;9(1):37-39. doi:10.1016/j.jobcr.2018.08.007


以上資料由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科林炫沛醫師 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歐宗穎/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