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111
疾病類別: 01
疾病名稱: 組胺酸血症  ( Histidinem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ICD-9-CM編碼:270.5
ICD-10-CM編碼:
E70.41

病因學:      
        組胺酸血症於1961年首次被Ghadimi等人發表報告,它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研究發現組胺酸血症患者的肝臟和皮膚角質層樣本中,缺乏組胺酸酶(histidase)的活性,導致組胺酸無法正常代謝轉變成犬尿酸/尿刊酸(urocanic acid),造成血中組胺酸濃度升高。在哺乳動物體內,組胺酸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皮膚組織。


遺傳模式:
  
人類組胺酸酶編碼基因(histidine ammonia-lyase,HAL)定位於第12對染色體長臂12q22-q24.1,HAL為單拷貝基因(single-copy gene),全長約25kb,包含21個外顯子。目前研究認為,HAL基因在轉錄過程中,會受到組織特異性的調控,使其主要在肝臟和皮膚表達。雖然組胺酸酶的分子機制和確切的致病原因仍不明確,但推測可能是12q22-q24.1區發生缺失,或HAL基因編碼區發生突變所導致。組胺酸血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父母如果都是隱性基因攜帶者,其子女發病率為25%,健康帶因者為50%。發病與性別無關。

發生率:
西方國家:發生率:1/8600(魁北克)至1/180,000(紐約)。
亞洲國家:日本為1/8,400。其他地區數據不詳。

臨床症狀:
  
血液、尿液和腦脊髓液中組胺酸濃度升高,尿中組胺酸代謝物增加,血液和皮膚中的犬尿酸/尿刊酸濃度降低。血液組胺酸濃度可達290-1420μM,正常值為70-120μM。
    部分患者僅有高組胺酸表現,無其他症狀。少數患者可能伴隨語言障礙和智力發育遲緩,但與組胺酸血症的直接關聯尚不明確。曾有報導指出,組胺酸血症患者可能合併有神經系統和全身異常,如小腦運動協調障礙、腦水腫、情緒不穩、生長發育遲緩、癲癇發作、反覆感染、性早熟、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减少紫斑症、多發性先天異常等。因此,有學者認為組胺酸血症可能存在兩種亞型:一種比較常見的良性非疾病型,和一種少見的異常型。
    部分新生兒因母親患有組胺酸血症,也出現血中組胺酸濃度升高的情況,目前認為對新生兒不會造成不良後遺症。患者體內犬尿酸/尿刊酸缺乏,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犬尿酸/尿刊酸被認為具有紫外線防護和調節免疫活性的作用。缺乏犬尿酸/尿刊酸可能會增加患者皮膚病變的發生率。

診斷:
  
檢驗患者血中及尿中之組胺酸濃度,以氯化鐵試驗(ferric chloride test)檢驗尿中代謝物imidazolepyruvic acid。

治療:
飲食方面:建議採用低組胺酸飲食,大多數患者若無其他症狀,不需要特殊治療。
酵素替代治療:將組胺酸酶封裝在膠囊中保護其活性,體外實驗證實可代謝大量組胺酸,但人體研究結果尚未公佈。
組胺酸血症症狀個體差異性大,目前以對症治療為主,根據患者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早期介入和康復訓練,以獲得良好預後。

參考資料:
www.orpha.net/data/patho/GB/uk-HIS.pdf

罕見疾病基金會醫療服務組 謝佳君營養師 編譯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簡穎秀醫師 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李忠霖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