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0303 |
疾病類別: 03 |
疾病名稱: 高雪氏症 ( Gaucher's Disease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有 |
ICD-9-CM診斷代碼:272.7 ICD-10-CM診斷代碼:E75.22 病理簡介: 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主要是由於GC(glucocerebrosidase)酵素基因的突變所引起的。GC酵素主要負責將glucosylceramide分解成較小的分子,而此區的突變則使得分解路徑無法進行,造成glucosylceramide的堆積,在肝、骨髓、脾臟等,部份的個案還可能會堆積在腦部。 發生率與篩檢: 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主要是由於GC(glucocerebrosidase)酵素基因的突變所引起的。GC酵素主要負責將glucosylceramide分解成較小的分子,而此區的突變則使得分解路徑無法進行,造成glucosylceramide的堆積,在肝、骨髓、脾臟等,部份的個案還可能會堆積在腦部。 症狀與類型: 高雪氏症已有3個類型被確認。第一型和其他兩型有明顯區分,較為普遍,症狀因人而異,最主要為脾臟腫大,但通常不會感覺疼痛;其他症狀包括肝臟腫大、經常性的鼻血、身體上的瘀傷、骨頭酸痛、精神不佳等,並非每一個患者都有上述症狀,而這些症狀也可能會出現在任何併發症中;另外,第一型高雪氏症的孩子會比同年齡的孩子要矮小,並且青春期也會較晚發生。 第二型較不普遍,大約在出生後數個月內就會發病,並且會影響嬰兒的神經系統,造成腦部發展異常,並導致呼吸困難之問題,其病情嚴重,大部份2歲前即喪命。 第三型則發病較晚,其特徵在於是第一型和第二型的混合,這一型會侵犯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在幼年時期。症狀包括眼睛活動不協調、中風、心智障礙等,病情延續較長期,有些病患可活到3、40歲。 治療方式: 1. 骨髓移植:已有多年成功治療的歷史,但治療前提是必須要找到適合的骨髓捐贈者。另外,必須要承擔10%—25%骨髓移植可能發生併發症的風險。除此之外,此療法的效果良好,可以改善原本已經堆積在細胞中的glucosylceramide的量,使得原本的症狀停止惡化或減輕症狀。 2. 酵素取代療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此療法已自1990年開始使用,方式是將修正過的GC酵素經由靜脈注射在高雪氏症病患身上,此針劑內容現在大多經由實驗室基因人工合成(如Cerezyme),大約2個星期施行1次,1次費時2小時。此療法效果亦佳,目前大約已有8百多位患者接受此療法,大部份患者的症狀都有減輕恢復的現象。此療法的缺點則是在於患者需終生施打此種針劑,另外此種針劑亦非常昂貴。 3. 基質減量療法(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藉由限制基質前驅物的合成以達到代謝平衡,以上市之口服藥物如Miglustat(Zavesca)、Eliglustat(Cerdelga)。 4. 關節置換術:高雪氏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可以經由醫療和手術程序來改善,例如關節的置換。 5. 基因療法:先蒐集富含CD34+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經胞外基因改造,利用慢病毒載體(lentiviral vector)攜帶正常的核糖核酸(RNA) 轉錄物,該轉錄物在反轉錄後產生互補的去氧核糖核酸(cDNA)將嵌合到人類基因組中,並產生具有功能的葡萄糖腦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 GCase),以達到治療之目標。此療法正在臨床試驗階段。 相關網站資訊: 美國高雪氏症基金會:www.gaucherdisease.org Lentiviral Vector Gene Therapy - The Guard1 Trial of AVR-RD-02 for Subjects With Type 1 Gaucher Disease: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study/NCT04145037 台北榮總小兒部 牛道明醫師 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徐瑞聲/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