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0910 |
疾病類別: 09 |
疾病名稱: 貝克型肌肉失養症 (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有 |
ICD-9-CM診斷代碼:359.1 ICD-10-CM診斷代碼:G71.01 病因學: 此症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都是因肌失養蛋白(DMD)基因缺陷而致病。此症患者的DMD基因可以製造肌失養蛋白(Dystrophin),但製造出的蛋白功能不正常且無法百分之百的有效工作;相較於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蛋白是幾乎完全失去功能或是不存在,此症的肌失養蛋白只有部分缺陷。因此此症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缺陷基因雖相同,但疾病表現有所差異,此症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較輕微。 發生率: 在美國的統計數據為1/30,000(出生男嬰),盛行率約為每一百萬人口中有17~27人罹患此症。全球發生率不明,應與美國統計數據相似。 臨床症狀: 此症患孩發病初期可能出現動作發展燒遲緩的症狀,一些較晚被診斷的患孩,在起初可能以為只是行動笨拙而已。漸漸地跌倒次數增加、使用腳尖走路、從地板上爬起困難及下肢近端肌肉無力為主的現象逐漸會出現。總而言之,臨床症狀相較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輕微,但仍會緩慢的出現進行性肌肉無力與萎縮。通常於10歲左右開始出現較明顯無力症狀;大多數患者到成年後仍可行走。
女性帶因者雖然幾乎沒有症狀,不過少數的女性帶因者可能會有輕微的肌無力跟痙攣的症狀。此外,女性帶因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較一般常人更高。
遺傳模式: 為一種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的進行性肌肉萎縮症,女性因擁有2個X染色體能彼此互償,所以女性幾乎沒有病徵或病徵非常輕微,為帶因者,若生下男嬰,母親會有1/2的機率會將帶有缺陷的X染色體傳給兒子,而男嬰就會罹患此症;若生下女嬰,也有1/2的機率可能成為帶因者,將缺陷基因繼續遺傳給下一代。 治療及預後: 此症雖然較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的症狀輕微,但仍可考慮使用皮質類固醇進行治療,來改善患者的肌肉強度跟功能,並延緩退步。研究數據顯示,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可以減少脊椎側彎的惡化,但是脊椎跟下肢骨折的風險會增加。
另外,跨科部多團隊的整合性醫療照護還是非常重要,主要會著重於復健與合併症的預防(同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治療)。遺傳諮詢與帶因者的偵測亦變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科學界也有數種正在進行研究的藥物療法、基因治療及幹細胞療法,但都尚在前期臨床試驗階段。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委託翁妏謹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載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