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1303
疾病類別: 13
疾病名稱: 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候群  ( Congenital Hyper—-IgE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288.1
ICD-10-CM診斷代碼:D82.4

前言: 
  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免疫功能缺陷疾病,有可能為為顯性遺傳或是隱性遺傳,呈現不同的疾病表現,與多項異常有相關性。最常見的表現為復發性的皮膚感染,伴隨肺囊腫發展的肺炎、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濃度增高,某些患者常合併臉部、牙齒及骨骼特徵。 

基因位址:
  目前已知與此症相關的基因包括STAT3、DOCK8、TYK2、PGM3,陸續有其他基因變異也發現帶有hyper—IgE表現型。

  其中,STAT3基因位於第17號染色體17q21.2位置,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稱為AD—HIES(Autosomal dominant hyper—IgE syndrome)或 Job症候群(Job syndrome),是最常見的類型,大多數患者是因自發性突變而致病;DOCK8基因位於第9號染色體9p24.3位置,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autosomal recessive),稱為DOCK8—HIES;而TYK2基因位於第19號染色體19p13.2位置,屬於非典型的高免疫球E症候群,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致病機轉:
 
  不同型的高免疫球蛋白E症候群致病原因皆不同。STAT3基因的蛋白質產物可以調控其他基因的表現以及幫助免疫系統成熟,因此在AD—HIES患者中,STAT3喪失功能(loss—of—function,簡稱STAT3 LOF)而使得免疫系統異常,患者容易受到細菌及真菌感染,特別是在肺部和皮膚上。而DOCK8基因的蛋白質產物對免疫細胞相當重要,它可以維持T細胞跟NK細胞的結構及完整性,以及促使B細胞成熟;因此當DOCK8基因缺失會損害正常免疫細胞的發育及功能,而降低免疫細胞對抗外來物質的免疫反應,促使呼吸道重複感染。而導致非典型的TYK2基因的機轉尚不明確,已知此基因與某些訊息傳遞有關,或許會影響人體對抗病毒的機制。

  目前對此症致病機轉尚未完全了解,IgE大量的升高與第一型和第二型輔助型T(Th)細胞與Th1/Th2細胞激素的不平衡有關,第17型T輔助(Th17)細胞缺乏在STAT3 LOF基因變異較DOCK8基因變異之患者更嚴重。

症狀:
  通常自嬰兒時期即出現症狀,但往往直到幼年或兒童時期才被確診。AD—HIES與其他基因變異造成的HIES有許多臨床症狀都十分相似,不過AD—HIES較多結締組織或是骨骼異常的症狀,而DOCK8-HIES容易出現食物過敏、自體免疫及神經系統症狀,如溶血性貧血、血管炎、腦炎和腦血管病變。

皮膚特徵
濕疹皮:幾乎所有患者小時候皆有搔癢、丘疹的病史。
反覆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膿瘍:因不會出現紅、熱、痛等發炎徵象,被稱為冷性膿瘍(cold abscesses)。
慢性念珠菌的黏膜皮膚感染、灰指甲。 
皮膚病毒感染: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 病毒感染)或病毒疣warts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DOCK8較常見)

全身性特徵
復發性支氣管炎:復發性帶痰液的咳嗽,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嗜血桿菌肺炎通常與肺囊腫的發展有關,肺囊腫在STAT3 LOF較常見。
其他感染:如細菌性關節炎、骨折處的葡萄球菌骨髓炎。
乳齒滯留:發生在某些患者,影響永久齒生長(STAT3 LOF較常見)。
骨骼關節問題:關節過度伸展、容易骨折,常因外傷引起。許多患者在十多歲時發生脊椎側彎(STAT3 LOF較常見)。
臉部特徵:粗糙的面容、突出的額頭、深陷的眼睛、寬闊的鼻樑(STAT3 LOF較常見)。 

診斷:
實驗室診斷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濃度增高:正常範圍約在100 IU/mL以內,極大多數患者可高達2000 IU/mL以上。
血清嗜酸性白血球過多 (>700/𝝻L):從全血球分類計數得知。
嗜中性白血球趨化性缺陷(Chemotaxis):部分患者的嗜中性白血球趨化性降低,藉缺陷嗜中性白血球趨化性測試得知。 
基因檢測:檢測相關基因是否出現致病缺陷。 

影像診斷
肺部影像檢查:藉由X光攝影、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復發性肺部感染、肺囊腫。
牙齒X光攝影:顯示牙齒發育狀況。

治療: 
  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除去感染、減少發病率、預防合併症。使用藥物包括:抗生素、抗黴菌劑、抗病毒劑。有時皮膚感染需行手術切除引流膿瘍,並投予抗生素靜脈輸注治療。患者通常對治療效果的反應較為緩慢,復原時間比常人做相同治療的時間還要長。免疫球蛋白低下合併感染時,建議給予免疫球蛋白靜脈輸注。部分DOCK8—HIES病患易合併惡性腫瘤(腫瘤發生年齡平均為12歲),建議早期—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角色在其他基因變異造成的HIES尚無定論,需要大規模研究證實。

預後:
  多數患者在定期追蹤與接受適當治療下,可存活至成年(甚至50歲以上)。因重複性感染,擴散至全身引發敗血症為常見的死因。 

預防:
  平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保養皮膚,減少細菌從皮膚傷口造成感染,預防性投予抗生素,清楚明瞭與辨識早期感染的徵象,以期早期治療,避免長期的併發症。患者比常人容易有脊椎側彎的傾向,定期偵測脊椎側彎傾向以便早期非侵入性治療的介入,避免脊椎側彎的持續進展。


台中榮民總醫院優生保健部 徐山靜主任 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俞欣慧醫師 審閱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