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728.11
ICD-10-CM診斷代碼:M61.10、M61.111、M61.112、M61.119、M61.121、M61.122、M61.129、M61.131、M61.132、
M61.139、M61.141、M61.142、M61.143、M61.144、M61.145、M61.146、M61.151、
M61.152、M61.159、M61.161、M61.162、M61.169、M61.171、M61.172、M61.173、
M61.174、M61.175、M61.176、M61.177、M61.178、M61.179、M61.18、M61.19
病因學:
進行性肌肉骨化症(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為第二對染色體長臂2q24.1的ACVR1基因突變所導致,其突變影響骨形態發生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 之訊息傳遞路徑。此外,免疫系統炎症亦在此症中扮演關鍵角色。
發生率:
進行性肌肉骨化症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遺傳疾病。最早的病例報導可追溯到西元1692年。三百年來,文獻上有跡可尋的病例總數仍不超過千人。因太過罕見,以至今發生率不明;如依據法國及英國的統計結果粗略推估,約100萬人中出現一例 (0.6-1.36:1,000,000);此疾病之罕見,由此可見一斑。個案出現在各個族群之中,目前尚無特定種族、性別、發生地理位置之傾向。
遺傳模式:
其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大多數病患為自發性突變產生,無法追溯到家族史。
臨床症狀:
進行性肌肉骨化症的特色是:1)骨骼先天的異常,2) 進行性的肌肉骨化。此病患者先天的骨骼異常有很多種,包括粗短的手指腳趾,股骨頭先天較粗短,耳聾,頸椎變形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腳趾為單一趾關節。病患其他腳趾和一般正常人腳趾一樣是兩節,但是大腳趾卻少了一節,因此外觀上特別粗短,又呈外翻姿勢。由於其外觀極具特色,醫師可逕由外觀和X光診斷,不過因為和新生兒另一常見的先天異常(先天性外翻趾,isolated congenital hallux valgus)外表有點相似,仍建議就醫以獲得正確診斷。
此病另一特徵是進行性的肌肉骨化,包括骨骼肌、筋膜、肌腱跟韌帶都可能骨化,可為自發性,也可因受傷造成。常見的情形是,病患注意到頭上或手上冒出硬塊,摸起來像骨頭,就醫進行切除手術,殊不知肌肉骨化症的特色,就是肌肉受傷時反而更容易引發異位性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 ,所以手術後硬塊還會在原處復發,甚或越長越大。或者是病患因為骨骼僵硬變形,四處求醫卻一直查不出病因,有時醫師會建議做肌肉切片或肌電圖以幫助診斷,然而因此病特有的異位性骨化現象,反而造成切片處或肌電圖檢查的扎針處產生更多硬化的結節。因此,對進行性的肌肉骨化症的患者而言,應盡量避免肌肉傷害,包括外傷、肌肉切片、手術、肌肉注射、肌電圖檢查、拔牙等。
診斷:
臨床上大腳趾外觀異常可協助早期診斷,X 光片亦可證實更細微的大腳趾異常和異位性骨化。目前可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診斷。
治療及預後:
進行性肌肉骨化症的患者,一般在十多歲時會因肩關節、脊椎骨鈣化變形,而影響手臂的活動,二十多歲時髖關節也會受到波及,逐漸變得不良於行,最終只能長期臥床。脊椎側彎變形多半不可避免,而且會隨時間加劇,最後,造成呼吸時胸廓擴張困難而引發呼吸衰竭。長期臥床後,容易反覆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是造成進行性肌肉骨化症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
此症的治療藥物包含類固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和雙磷酸鹽類藥物等,。目前尚有一些分子機制的研究,不過仍在研究階段,是否真正有益、能應用於臨床治療病人,仍需更多的研究證實。
參考資料
1. Kannu, P. and C.E. Levy, Evolving Management of 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J Pediatr, 2021. 232s: p. S9-s15.
2. Pignolo, R.J., E.M. Shore, and F.S. Kaplan, 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Clinical and Genetic Aspects.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11. 6(1): p. 80.
以上資料由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廖翊筑醫師 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徐瑞聲/李妮鍾醫師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或「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三季-珊瑚小姐愛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