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0915 |
疾病類別:09 |
疾病名稱:
Emery-Dreifuss肌失養症 ( 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
|
ICD-9-CM診斷代碼:359.1
ICD-10-CM診斷代碼: G71.00
G71.09
疾病簡介
EDMD主要影響骨骼肌及心肌。此症初期的特徵是關節僵硬攣縮,導致某些關節運動被限制,最常受影響的是肘關節、踝關節及頸關節等。個案通常在幼兒時期就會有明顯的關節攣縮,此外,大部分的患者會漸漸出現肢體無力與肌肉萎縮,造成運動的耐受性變差,剛開始的時候會從上臂及小腿的肌肉開始逐漸無力,到後來也會影響肩膀及身體其他部位。發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與不同的突變基因有關。
成年型EDMD患者大部分都有心臟方面問題。可能會出現心臟傳導缺陷或心律不整等症狀。如果不治療,這些異常的表現可能會使病人感覺到心臟顫動、心悸、心跳過緩、暈厥等症狀,進而造成心臟衰竭和增加猝死的風險。
EDMD目前是依不同的遺傳模式(性聯遺傳、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或體染色體隱性遺傳)進行分型。雖然分型不同,但這些患者都有相似的特徵和症狀;此外,有一小部分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患者只出現心臟方面的問題,而沒有骨骼肌無力的問題。
發生率
目前並不清楚EDMD整體的發生率是多少。估計每十萬人中有一位是性聯遺傳的患者;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型的發病率是未知的,但卻比性聯遺傳模式還常見。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的發生率非常的低,全世界也只有零星個案。
病因學
目前已知與EDMD相關的基因,主要包括EMD、FHL1和LMNA。EMD基因與FHL1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屬於性聯遺傳模式(XL-EDMD);LMNA基因位於第一號染色體上1q22位置上,可能會經由體染色體顯性遺傳(AD-EDMD)或體染色體隱性遺傳(AR-EDMD)模式來遺傳給下一代。
這些基因都與維持骨骼肌和心肌正常運作有關。EMD和LMNA基因轉錄出的蛋白質會環繞於細胞核外的核膜上,功能是穩定核膜的蛋白質結構。核膜可以調節分子進出細胞核,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扮演著調節某些基因的作用。而FHL1基因的蛋白質產物似乎參與了調節其它肌肉細胞的功能,包括維持肌肉細胞結構和影響肌肉的生長跟大小。
EMD、FHL1和LMNA基因變異會影響蛋白質的轉錄,導致蛋白質不正常表現或是功能消失。在EMD和LMNA基因的部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改變可能使核膜的結構變弱,導致骨骼肌和心肌細胞在受到壓力下會比正常的細胞更脆弱;FHL1基因上的改變也同樣影響了肌肉細胞的結構與功能。而目前所知道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機轉而已,研究人員仍持續探討這些突變基因是如何造成其他的症狀。
約有半數的疑似EMED患者可以找到EMD、FHL1和LMNA基因致病突變,但還有其他罕見的基因突變如SYNE1 或SYNE2基因也會造成類似EDMD的症狀。
遺傳模式
EDMD有許多種不同的遺傳模式。EMD、FHL1基因所造成的EDMD屬於性聯隱性遺傳(XL-EDMD)。女性因具有2個X染色體,若其中一個X染色體上帶有突變,大多數不至於會發病;而男性只有1個X染色體,因此只要X染色體上帶有突變基因就會發病,也因此男性發生的頻率會比女性高。
如果女性攜帶了一條變異的X染色體並不會表現出肌肉無力的症狀,但有一半的機會將突變傳給子女。另外,有些女性雖然只是帶因者,還是會發生心臟的問題或是中等的肌肉無力。
LMNA基因的遺傳模式可能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AD-EDMD)或體染色體隱性遺傳(AR-EDMD)模式。體染色體顯性遺傳代表著只要兩條染色體中的其中一條發生了變異就足以產生疾病。然而,大多數的AD-EDMD患者是因在LMNA基因上發生新突變點,並沒有疾病家族史。AD-EDMD會有一半的機會將致病突變遺傳給自己的小孩。
少部分的EDMD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AR-EDMD)模式。這意味著兩條染色體上的LMNA基因都要產生變異才會致病。大部分的情況是父母親分別帶有1個突變,為無症狀的帶因者,這種情況下生下患孩的機率是1/4。
臨床特徵
若同時有合併以下三種臨床症狀者則必須高度懷疑個案是否為EDMD個案:
• 早發性關節攣縮:好發於手肘部屈肌、阿基里斯腱、頸部伸肌的早發性攣縮,之後整條脊椎伸展及活動力會受限。與其他型的肌失養症個案較不同的是,EDMD個案的關節孿縮嚴重度往往遠大於其肌肉無力的程度。
• 肌肉萎縮性病變:發病初期出現肱骨-腓骨肌肉群或是肩胛-腓骨肌肉群的慢性退化及萎縮。三十歲前肌肉萎縮是以較緩慢的病程表現,三十歲後萎縮症狀會加速惡化。一般在AD-EDMD個案中比較常發生喪失行動能力;XL-EDMD個案中則較少發生。
• 傳導性心臟疾病及心律不整症狀:心悸、運動困難、昏厥、心衰竭、心因性猝死、擴張型或肥厚型心肌病變。
診斷
在患者身上明確觀察到三大典型的EDMD症狀 (小於十歲的患者身上可能還不會表現心臟方面的症狀),同時合併偵測到可能致病基因的半合子(hemizygous)或異合子(heterozygous)突變。檢測順序建議先進行次世代定序(NGS)或使用涵蓋上述三種基因及其他相關基因的基因套組檢測,若沒有發現相關致病突變,則可以做肌肉切片來進行分析。
治療
當診斷為Emery-Dreifuss 肌失養症之後,會建議以下的檢查來瞭解此疾病對個案本身所影響的程度。
• 心臟檢查: 心電圖、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術、心臟核磁共振造影、必要時會需要做到侵入性的心臟電氣生理檢查。若為XL-EDMD個案的母親及其姊妹手足若確認為帶因者,也應進行心臟功能相關檢查。
• 呼吸系統: 肺活量以及其他肺功能項目檢測。
• 關節功能: 由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師評估物理治療、輔助護具使用及評估骨科手術的必要性。
• 新陳代謝內分泌功能: 若個案為LMNA基因突變型EDMD,則需檢驗血糖、胰島素、三酸甘油脂,因為此型的EDMD較會出現脂肪代謝障礙。
• 遺傳專科醫師或遺傳諮詢師完整評估。
疾病症狀治療
• 骨科手術:矯正阿基里斯肌腱以及其它部位的攣縮或脊椎側彎。
• 輔具使用:如拐杖、助行器、矯行器、輪椅等來協助行走。
• 心臟傳導性疾病(如心律不整、心室傳導障礙、鬱血性心衰竭):藥物治療,嚴重個案可能會需要安裝心臟節律器、植入式去顫器甚至心臟移植。不過末期患者因時常合併嚴重脊椎及呼吸肌肉的問題,心臟移植手術難度更高。
• 呼吸輔助治療:如呼吸肌肉訓練、咳嗽訓練、呼吸器。
預防 EDMD 併發症
• 以物理治療及伸展運動來維持活動力及預防攣縮。
• 適當狀況下使用心臟去顫器可顯著減少猝死發生。
• 在左心室功能不佳或出現心房震顫的個案中,可能會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維生素K拮抗劑、warfarin、肝素),預防心因性腦血管栓塞。
定期追蹤檢查
因為此病牽涉多器官系統的問題,彼此之間的功能也會互相影響,因此建議於聯合照護門診定期追蹤檢查,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介入性治療,可預防併發症的產生,提升個案生活品質。
其他注意事項
雖然目前並沒有 EDMD 患者於手術麻醉過程中出現惡性高溫的報告,麻醉時仍建議儘可能避免會誘發惡性熱高溫的用藥,如succinylchline類的肌肉鬆弛劑及揮發性麻醉氣體 (halothane, isoflurane)等。
參考資料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www.tfrd.org.tw/tfrd/
.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emery-dreifuss-muscular-dystrophy
. Genereview-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36/
編譯:錢翠微、吳紹穎
審閱:翁妏謹醫師 2018/9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