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283.11
ICD-10-CM診斷代碼:D59.32
D59.39
病因學:
非典型性尿毒溶血症候群(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aHUS)是一種在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的多器官侵犯並危及生命的罕見疾病。其表現主要是因為小血管中不正常的血栓形成會導致許多器官失去功能,主要為腎臟,在臨床上表現為微小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低下以及急性腎損傷。目前認為此疾病與基因(補體異常)和環境因子(如藥物、感染、器官移植以及懷孕等)相關。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原本保護人體免受外來微生物攻擊的補體系統發生失衡,正常情況下,補體系統的活化受到一系列「開關」(補體抑制因子)的嚴密控制以免產生過度活化。但是在aHUS病患中,一個或多個此類「開關」由於基因突變而喪失了功能,造成病患永久性失去抑制補體系統活化的能力,因此在補體活化的情況下(環境因子)導致補體系統的長期過度活化,造成上述小血管血栓形成導致多重器官,尤其是腎臟失去功能。
遺傳模式:
目前已知的致病的基因包含C3, CD46 (MCP), CD14, CFB, CFH, CFHR1, CFHR3, CFHR4, CFI, DGKE, THBD或PLG等,可能是顯性或是隱性遺傳,也有補體因子H自體抗體產生所導致。大部分病患並無家族病史,但有一些病患無法找到致病突變基因,遺傳性的aHUS約佔全部aHUS的60-70%。
發生率:
美國的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二,歐洲在兒童的發病率百萬分之十一,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病。
臨床症狀:
補體長期活化會導致血管管壁的內皮細胞出現損傷、腫脹,中性粒細胞與血小板會因此聚集至受損部位(血管內皮細胞)引起小血栓,繼而在整個循環系統內引起廣泛多發性血栓,而血栓與炎症反應會阻斷身體各血管中的血流,減少了器官和細胞的血液供應,導致器官呈現缺氧狀態,進一步造成器官損害及功能衰竭,包括腎臟、腦、肺臟、心臟、胃腸道與眼睛等。
非典型尿毒溶血症候群的最主要特點有三:微血管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及急性腎損傷。其臨床表現包括為溶血性貧血(血紅素<10 g/dL)、血小板減少(血小板<150000/mm3)及急性腎損傷。腎功能損害很常見,最常見的表現是蛋白尿、血尿、高血壓和尿毒症,而大多數患者需要腎臟替代治療。而在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初次發病未經適當治療,約33%至40%的病患會發生末期腎病變或死
診斷:
非典型性尿毒溶血症候群的表現主要為急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低下與急性腎損傷,然而需要排除ADAMTS13功能缺乏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類志賀氏毒素大腸桿菌(shiga-like toxin-producing E. coli, STEC)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且未具有相關併存疾病,藥物相關或其他如惡性高血壓、抗磷脂質症候群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
治療及預後:
傳統上可供選擇治療aHUS患者的方式僅限於支持治療,包括血漿置換/輸注治療,但有些特殊情況的病患可能因病情發展而無法使用血漿置換治療,此治療對於MCP 突變的病患並無效果。其他如免疫抑制劑治療合併血漿置換療法,只針對補體因子H自體抗體的病患有效果。另外,針對急性腎損傷病患可給予透析治療;但若病患已進展至末期腎病變須長期透析,則可以考慮腎臟移植,但移植之後須根據病患病情,仍需考慮持續給予補體抑制劑的藥物治療以避免疾病復發導致移植腎臟再次受損。另外,也有研究建議直接給予肝-腎聯合移植。然而,aHUS患者即便接受了目前最佳的支持治療,仍有半數以上的患者在首次出現aHUS臨床表現後的一年內進展至死亡或末期腎病變需長期接受腎臟透析治療。
目前此疾病的第一線藥物治療方式建議使用補體抑制劑,包括短效型Soliris (Eculizumab)與長效型Ultomiris (Ravulizumab),此藥針對疾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抑制補體系統異常活化控制疾病進程,進一步降低致死率與改善腎臟功能。Soliris於2011年,Ultomiris於2018年分別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使用於aHUS治療,須注意使用此藥物前須完成腦膜炎球菌的疫苗施打。醫師可以依據病患的病情搭配支持治療與藥物治療,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NORD https://rarediseases.org/gard-rare-disease/atypical-hemolytic-uremic-syndrome/
2. GARD https://rarediseases.info.nih.gov/diseases/8702/atypical-hemolytic-uremic-syndrome
3.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Orphanet J Rare Dis 2011; 6: 60.
4. Screening for complement system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7 May;2(3):591-6.
5. Atypical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An Update 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r Apher Dial. 2019 Feb;23(1):4-21.
6. ULTOMIRIS® (ravulizumab-cwvz) injection, for intravenous use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9/761108s001lbl.pdf
罕病基金會 副執行長 陳冠如 編譯 2014.06
臺大醫院小兒腎臟科 蔡宜蓉醫師 審稿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蔡宜蓉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