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331.89
ICD-10-CM診斷代碼:E75.29
前言:
Alexander氏病(又稱ALX、AXD、Demyelinogenic leukodystrophy、Dysmyelinogenic leukodystrophy、Fibrinoid degeneration of astrocytes、Leukodystrophy with Rosenthal fibers)是一種主要發生於嬰兒和孩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罕見疾病。1949年,Alenander氏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其後該病以其名字命名。Alexander氏病是一種與星狀細胞功能失調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星狀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支持與營養神經元的重要細胞,這種疾病表現為嚴重的白質退化,與其他白質營養不良症類似,具有高度異質性。
目前已知是由GFAP基因發生突變引起,該基因突變導致髓鞘質(myelin)的異常。髓鞘質是一種包覆在中樞神經細胞周圍的物質,其主要功能是加速神經訊號的傳導。因此,當髓鞘質發生異常時,中樞神經的傳導功能會受到嚴重損害。GFAP基因突變不僅影響髓鞘質的形成,還會導致星狀細胞內產生異常的Rosenthal纖維。這些異常纖維在腦部堆積,干擾星狀細胞的正常功能,從而加劇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 雖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和亨汀頓氏舞蹈症也可能產生Rosenthal纖維,但在數量和腦部堆積位置上均與Alexander氏病有所不同。
遺傳模式:
目前該病的盛行率尚不明確,自1949年以來,全球已報告約550例病例,病患不分性別、種族或地理環境。雖然大多數病例屬於散發性突變,但少數病例顯示出家族遺傳性。該病為自體顯性遺傳,與第17號染色體長臂21.31位置(17q21.31)上的GFAP基因突變有關。如果患者的父母之一攜帶GFAP基因突變,其兄弟姊妹罹患該病的機率為50%。然而,還需更多研究來深入理解該病的遺傳模式。
症狀:
Alexander氏病的臨床症狀根據發病年齡可分為三種類型:嬰兒型、幼兒型和成人型。以下分別介紹這三種亞型:
- 嬰兒型 (Infantile form):
這是最為常見的類型,通常在出生後兩年內發病。臨床表現包括發育遲緩、水腦(Hydrocephalus)、大頭症(Megalencephaly)、中大腦導水管狹窄(Aqueductal Stenosis)、前額突出(frontal bossing)、肌肉共濟失調(Ataxia)、抽搐以及癲癇發作。此外,這些患者通常還會出現持續性嘔吐、進食困難以及語言發展遲緩等問題。由於疾病進展迅速,大多數嬰兒型患者的預後較差。
- 幼兒型 (Juvenile form)
約占病例的20%,通常在2至13歲之間發病。患者可能會出現不斷嘔吐、吞嚥困難、說話困難、身體協調不佳、下肢痙攣(Lower limb spasticity)、智力缺損、大頭症等症狀。與嬰兒型相比,幼兒型的病情進展較為緩慢,但仍會導致顯著的神經功能損害,特別是運動和認知功能。
- 成人型 (Adult form):
約占病例的30%,臨床症狀類似於巴金森氏症或多發性硬化症,表現為延髓徵象(Bulbar/pseudobulbar signs)、椎狀體路徑徵象(pyramidal tract signs)、小腦徵象(cerebellar signs)、自主神經功能障礙(dysautonomia)、步伐障礙、半邊癱瘓、複視(diplopia)等。成人型患者的病情進展相對緩慢,預後較嬰兒型和幼兒型更為樂觀,但仍需長期的醫療支持和護理。
診斷:
在分子遺傳診斷技術發展之前,Alexander氏病的診斷主要依賴腦部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否存在Rosenthal纖維。隨著技術進步,現今可以通過核磁共振(MRI)來輔助診斷,通常會顯示廣泛的白質病變。根據Van der Knaap等學者在2001年提出的標準,診斷Alexander氏病需符合下列五項標準中的至少四項:
1.廣泛性的大腦白質異常,尤其在額葉範圍更加明顯。
2.在腦室周圍及外圍核磁共振訊號的改變,T2呈現訊號減弱,T1則呈現增強。
3.基底核和腦丘的病變:
‧ 影像訊號的增強和腫脹。
‧ 萎縮。
‧ 在T2影像中訊號會增加或減弱。
4.腦幹病變,特別是延髓和中腦部位的病變更加明顯。
5.超過一處以上的區域顯影增強,例如腦室及其周圍,額葉區域,視神經交叉處,穹窿處,基底核,視丘,齒狀核,腦幹等。
GFAP基因的分子遺傳檢測是目前確認該病的可靠診斷工具之一,特別是在存在家族病史的情況下,應考慮進行產前分子遺傳檢測,以評估胎兒的風險。
治療:
目前針對Alexander氏病尚無治癒性的特定療法,臨床治療主要集中於支持性療法。這包括定期的神經科檢查、營養支持、預防和治療感染性併發症、控制癲癇發作的藥物治療、以及對學習障礙和認知受損的評估與管理。基因療法和幹細胞療法的研究正逐漸增多,這些新興療法雖然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在未來可能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臨床試驗的結果將是未來治療的關鍵。
後語:
Alexander氏病的預後通常不佳,尤其是嬰兒型,其會對大腦和脊髓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大多數嬰兒型患者會在發病後數年內(通常在6歲以前)死亡。然而,幼兒型和成人型的病程相對較慢,存活年數較長,預後因個體差異而異。由於該病的罕見性及其嚴重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和定期監測對於延緩病情進展至關重要,並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資料來源: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All-Disorders/Alexander-Disease-Information-Page](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All-Disorders/Alexander-Disease-Information-Page)
2. Genetic Home Reference: [http://ghr.nlm.nih.gov/condition=alexanderdisease](http://ghr.nlm.nih.gov/condition=alexanderdisease)
罕見疾病基金會醫療服務組專案專員 邱曉萱 2008.09. 翻譯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部 黃正宏醫師審稿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4年洪宣羽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