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1302 |
疾病類別:13 |
疾病名稱:
原發性慢性肉芽腫病 (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有 |
|
ICD-9-CM診斷代碼:288.1
ICD-10-CM診斷代碼:D71
病因學:
此病特徵為體內的吞噬細胞(phagocytes;如:嗜中性白血球、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噬酸性白血球)NADPH氧化酶活性缺損而無法正常殺死某些微生物,如細菌及真菌類。
因此患者容易受到某些細菌與真菌之重覆性嚴重感染,而導致肉芽腫形成或是其他發炎疾病,肺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部位(肺炎);其他可能感染部位包括:皮膚、軟組織、呼吸道、淋巴結、肝臟、脾臟或骨頭,最常發生肉芽腫發言的區域在腸胃道和生殖泌尿道。由於患者缺乏正常移除致病菌的功能,所以這些感染需花上數週到數月的抗生素治療以清除致病菌。
發生率:
在全球的發生率約為1/ 200,000 到 250,000。
臨床表徵:
通常在嬰兒期或是兒童早期發育時發病,較輕微的患者則可能在青少年或是到成年期才被診斷出來。患者會有反覆性感染,尤其以肺部、淋巴結、皮膚、肝臟、骨頭為主,或因感染導致肉芽腫膿瘍(特別是腸胃道及生殖泌尿道),還可能會有持續性腹瀉及慢性鼻炎的症狀。
症狀發生率
|
症狀
|
常見症狀
(大約發生在80〜90%患者)
|
嗜中性白血球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皮膚光敏性、發燒、色素斑、吸收不良、縱隔腺病、中耳炎、幽門狹窄、反覆呼吸道感染、鼻竇炎、氣管食道僂管
|
偶發症狀
(大約發生在5〜29%患者)
|
溼疹、牙齦炎、眼部異常發炎、肝膿瘍、腦膜炎、敗血症、皮膚潰瘍
|
遺傳模式:
約有67%的個案是因位於X染色體Xp21.1—p11.4位置上的CYBB基因,為一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的方式,女性因擁有2個X染色體能彼此互償,所以不會發病,為隱性帶因者,若生下男嬰,母親會將遺傳帶有缺陷的X染色體傳給兒子,而男嬰就會罹患此症;若生下女嬰,即使健康,也有可能成為隱性帶因者,將缺陷基因繼續遺傳給下一代。此型之個案臨床症狀大多數較為嚴重。
然而也3成左右個案則是以體染色體隱性的方式來遺傳,這些基因包括CYBA、NCF1、NCF2、NCF4及CYBC1基因,若是因其中之1種基因突變而致病,代表父母親雙方各帶有此一缺陷基因,不分性別,每1胎皆有1/4機率可遺傳此症。
診斷:
此症的鑑別診斷除了臨床特徵外,也可經由實驗室檢查 Dihydrorhodamine (DHR)test或Nitroblue tetrazolium (NBT) test,偵測吞噬細胞的超氧化物(superoxide)產生能力,亦即NADPH氧化酶活性。
若要確認診斷,可使用基因檢測確認患者是否帶有突變基因,相關基因及檢測整理如下表。

治療:
此症的患者可以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與干擾素-γ皮下注射來減低感染的機率,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可避免重覆性感染與降低死亡率,審慎地照護個人衛生也很重要,可以預防病原菌的感染。
預防性治療方面,已在多項研究中證實triemthoprim—sulfamethoxzaole(TMP—SMX)藥物可以有效預防細菌感染;對磺胺類過敏的患者可以使用dicloxacillin、cephalosporins及fluroquinolones等抗生素進行治療。預防真菌可以使用抗真菌藥物,可以顯著下降CGD患者中真菌的感染頻率和嚴重程度,如itraconazole或posaconazole。
免疫調節療法(Immunomodulatory therapy)則可以使用預防性干擾素IFN-γ,無論是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或是隱性遺傳的此症患者,皆可降低其受嚴重性病原菌感染的機率。此外,顆粒球的輸注治療(granulocyte transfusion)可用在治療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當患者對於內科的治療與處理並無反應時,在適當部位的膿瘍可以採取外科清創術來處理。
目前能夠治癒CGD患者的方式是使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HSCT),隨著HSCT施行變得更加安全,CGD患者藉此方式提升生活品質的可能性增加;但是患者接受HSCT治療依然有著很複雜的問題,如移植本身與併發症的風險,與家人照顧與經濟壓力。基因治療仍在臨床試驗的階段。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俞欣慧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