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Cune-Albright氏症候群(纖維性骨失養症),又稱為Albright氏症候群(Albright syndrome),最早是在1937年由McCune及Albright醫師提出相關症狀的描述。
患者由於20q13.1-13.2位置上GNAS1基因(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alpha-stimulating activity polypeptide 1 gene)在胚胎發育時期發生隨機的體細胞突變(postzygotic somatic mutation),使得Gsα蛋白的功能異常。受影響的組織可包括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故骨骼、皮膚及內分泌系統等組織會無法正常作用,而造成多發性骨纖維性發育不良(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皮膚咖啡牛奶斑的黑色素沉著(Café au lait skin pigmentation)及內分泌系統功能亢進(endocrine hyperfunction)等症狀。
而此症的臨床表徵及嚴重度差異相當大,是因為GNAS1基因突變發生在胚胎形成的時期,而這些細胞會在分化成相對應的組織器官,也因此只有部分器官帶有這樣的缺陷基因。而依據突變發生的位置及時間點的不同,也會造成患者臨床表徵的嚴重度不同;因此稱為「特定組織的鑲嵌型(tissue-specific mosaicism)」。
若突變發生在胚胎形成早期,之後受到影響的組織器官也會愈多,患者的臨床表徵也會較為嚴重;若是突變發生在胚胎形成晚期,患者僅可能出現二、三種臨床表徵;更輕微者,可能只表現出內分泌的症狀。過去曾有文獻指出同樣為GNAS1基因發生突變,但只表現出甲狀腺功能亢進及腦下垂體腺瘤而無其他臨床表徵的案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