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助病家走出罕病幽谷

你為自己做生涯規劃嗎?你計劃求學、就業、出國、結婚生子,成就美滿人生,但如果有些是突如其來,不在計畫中的事,你能接受嗎?這是萬分之一機率降臨在某個家庭的故事,說禮物太沈重,但是透過轉念,學習面對人生的不完美,還是讓故事從谷底翻身,展開笑中帶淚的情節。

朱聯飛是知名電腦公司軟體工程師,余佩琪是獨立自主的女性,頂著高學歷,縱橫職場,夫妻倆堪稱人生勝利組,原本自由奔放的人生卻因為罕病打亂步調,獨生女軒誼的到來讓他們初嚐挫敗,也得以從不同角度看人生。

軒誼一出生就被醫師誇長得白淨漂亮,但是小公主夜未眠,她不睡,一天只睡二個小時,白天晚上精神都很好,就是不睡覺,屢屢被保姆以孩子很難帶退貨,逼得余佩琪無論是衣服反穿、用艾草洗澡等各式偏方用盡就是沒輒。

到了七、八個月大,七坐八爬翻身都不會,看醫師只說孩子發展遲緩,建議她快帶孩子去早療復健,也許追得上。就因為醫師一句話,不確定病因,余佩琪可以一天跑二個醫院外加復健診所,只為了讓發展遲緩的孩子趕上進度。

但是,等到三歲多,還是等到壞消息,台大醫師懷疑軒誼是天使症候群患者,經抽血檢查確診,醫師說這是罕見疾病,還沒有藥可治,女兒經常大笑,不自主拍手,同時有智能障礙及語言障礙,建議他們快去申請身心障礙手冊,走出醫院,夫妻倆抱頭痛哭,這是兩人順遂人生中第一次遭遇的重大打擊。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軒誼三歲多確診罹患天使症候群,經常大笑,不自主拍手,有智能障礙及語言障礙,圖為父母帶軒誼四處尋找治療希望,小小年紀還嘗試頭皮針灸。圖/余佩琪提供

為女赴加拿大找資源

朱聯飛說,理智告訴他們哭沒有用,於是兩人開始找希望,不管是頭皮針灸、馬術治療,只要有任何改善機會都去試。但是,更艱難的考驗還在後面,軒誼五歲時,他們得知加拿大舉辦天使症候群的醫學研討會,在罕病基金會部分補助下,一家三口飛到加拿大,出國多次,每次出遊都是開開心心,這一趟卻是余佩琪的心碎之旅。

她說,到了研討會現場看到很多天使症候群的孩子,有的三十多歲,坐著輪椅、胸前掛著口水巾,好像是在預告孩子的未來,「天啊,無論我再怎麼努力,這孩子就是需要照顧,我老了該怎麼辦?」這對她打擊更大,天天回飯店哭,她第一次認清孩子的病,不是好勝心可以解決的,因為這個體悟她得到人生第一次憂鬱症。

幸好,余佩琪的父母擔心壓力逼得女兒無法喘息,自願幫忙照顧罕病孫女,外公余民雄在士林科教館當解說員時,軒誼會跟前跟後,在一旁當小助手,同事都很喜歡有著純真笑容的軒誼,叫她小天使,他說孫女跟其他孩子一樣有受教權,也一樣能幫助別人,疾病縱然影響了她的智力和身體,卻無法剝奪這孩子純真善良的心。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軒誼外公余民雄(右)周末在士林科教館當解說員時,外孫女軒誼(左)在一旁當小助手,熱情參與活動。

籌組聯誼會助病友

面對疾病,余佩琪和朱聯飛有堅強的家庭支持,但夫妻倆明白還有更多病家單打獨鬥,很需要病友互聯網,於是民國96年聯合其他病家,籌組天使症候群病友聯誼會,互相分享資源。朱聯飛說,「你不可能把孩子一輩子關著,唯有把孩子帶出來,讓別人知道罕病的需求,才能進而接納罕病的孩子」。

朱聯飛是現任聯誼會會長,在罕見疾病基金會協助下,朱聯飛和太太邀講師跟病家定期聚會,分享照顧病兒的技巧,看見病兒走路穩了、進步了,就像看見自己孩子進步,夫妻倆同感欣慰,聯誼會幫助許多新手罕爸罕媽,走出陰暗的幽谷,得到重生的力量和勇氣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余佩琪、朱聯飛和其他病家籌組天使症候群病友聯誼會,每年定期舉辦活動,除了找專業講師指導病家照顧病兒的技巧外,家長們還會一起用餐互相交流。

在病友團體中得到支持的新手罕媽陳妍蓁說,女兒泱泱一歲半被確診,「多虧朱爸朱媽很親切,帶我們融入聯誼會,大家交換就醫、復健資源,照顧才找到方向。」

另一位家長林韓宇也放心帶著女兒參加聯誼會活動,他說在這裡大家因疾病而認識,彼此了解照顧辛酸,有時互換一個眼神一切盡在不言中,如同老朋友,團員還幫他慶生,令人感到溫暖。

憂女未來 二度患憂鬱症

小天使軒誼長大了,有新的難題來了,余佩琪說,近年女兒進入青春期,生理期報到、無法自理,想到孩子的未來「誰可以照顧她?要送機構嗎?碰到壞人怎麼辦?」她擔憂不已,二度罹患憂鬱症,幸好信仰帶給她力量,加上罕病社工陪著她,聯誼會裡其他家長安慰她,先生也勸她,給孩子時間慢慢學習。

漸漸地,余佩琪學會接納孩子的病,學會放下旁人異樣眼光帶來的傷,而多年陪在身邊的朱爸,一直靠理性處理孩子帶來的人生課題,壓抑個人情緒,「長期下來,太太認為我沒溫度、沒感情」,朱聯飛說,直到接受心理諮商,參加罕爸合唱團,才開始懂得關照自己的心情,宣洩情緒。

學習不只是軒誼的功課,也是朱家爸媽的,要先懂得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余佩琪驕傲地說,軒誼無論是語言或學習能力在天使病友中都堪稱模範生,「有時夫妻吵架,我躲在廁所偷哭,軒誼會拿衛生紙給我、親親我」余佩琪邊說邊笑。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朱聯飛夫妻倆這幾年從罕病陰霾走出來,他們明白唯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圖為軒誼(左)與父母一起出遊,再展笑顏。

考研究所為女尋出路

國三的軒誼在媽媽和老師的陪伴練習下,今年四月透過學習能力評估,考上一般高職的特教班,繼續完成學業;媽媽余佩琪為女兒考上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碩士班,希望再深造,規劃小作坊,以經營友善快樂農場或民宿的形式,透過訓練讓女兒和其他病友擁有產出能力,希望告訴大家,她們也有生產力,不是社會負擔。

朱爸說,換個角度想,「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女兒沒有青春期的叛逆,也不用煩惱升學制度一改再改,就像開朗的天使,喊爸爸總是拉尾音,喜歡跟父親撒嬌,親子關係融洽,不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罕病小檔案

天使症候群(簡稱AS)發生率約1/25000,是第15號染色體發生部分缺損,患者有學習障礙且有特殊面部表情與行為,孩童時有語言、心智發展遲緩且有抽搐或痙孿,有雙手甩動、步伐遲鈍等動作,患者常有快樂的表情,又稱為「快樂玩偶」,目前尚無有效治癒方法。

小作所助「小胖威利」病友

打造就業夢

罕見疾病的病徵千變萬化,光政府公告的罕病種類就高達223種,一樣是罕病,家屬面對的難題可能完全不同,面對未知的下一步,一開始總是病兒父母先站出來,靠病家成立病友支持團體,互相扶持,尋找資源,幫孩子找出路,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就是成功的案例。

小胖威利的減重大作戰

站在跑步機上,「小胖」們跑得滿頭大汗,立志要減重,他們罹患小胖威利症,是一種染色體缺陷的罕見疾病,發病起來宛如「人型食物黑洞」,失控的食慾,無所不用其極覓食,為吃偷竊說謊、情緒暴走,逼得許多病家冰箱上鎖,加上新陳代謝慢,一輩子都要為達到正常的BMI努力。

面對小胖威利症,生活教養更重於治療,病友劉文斌來到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每天按表操課,固定運動,控制飲食,一路從108公斤瘦到95公斤,目標是65公斤。

運動之餘,協會設有小作所,小胖病友林暘琨笑咪咪地和其他夥伴一起製作手工產品,他說「很喜歡工作賺錢,拿到錢要請媽媽吃飯」,心心念念還是吃,但至少在這裡病友們找到目標,不再被食慾綁架,情緒穩定。

小胖威利症是染色體缺陷疾病,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任、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蔡立平說,病友食慾異常旺盛,吃不到東西會暴怒、偷竊,因此家屬常被外人責難放任孩子,照顧上特別辛苦。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小胖威利症病友們在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每天固定運動,控制飲食,曾統計六個病友九個月共減重47公斤。

同病互助打造就業夢

蔡立平說,罕病領域太複雜,發展單一病類的支持團體,創造專業照顧模式,可以讓服務更到位。相較其他罕病,小胖威利症病友生活自理功能並不差,但情緒起伏大,常被安養機構退貨,家屬照顧負擔大,於是協會成立日托型機構,培養專業教保員照顧病友。

他們在機構中成立小作所,提供病友一天四小時製作防蚊液、乾洗手液、香皂等活動訓練,培養工作技能與習慣。蔡立平說,依據出貨量,發獎勵金鼓勵病友,「每次拿到獎勵金,他們都很開心,直說要回家請父母吃飯」。

為了鼓勵運動,協會裡也擺放各式運動器材,方便病友運動減重,甚至安排他們到社區參與活動,提高民眾接納度,他發現當病友情緒穩定,進食慾望也降低,曾統計六個病友九個月共減重47公斤,增加活動和社交,提升成就感是小胖們最佳減重方

罕爸罕媽組「天使」團體
小胖威利症病友們在小作所裡,一天約四小時製作防蚊液、香皂和手工品等活動訓練,培養工作技能與習慣。

將心比心 創造善循環

為了讓人認識罕病,蔡立平當年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改名為「小胖威利症」,他說,罕病常是陌生的醫學名詞,難以理解,因此想到小胖,外型胖又愛吃是特徵,再搭配原名「威利」兩字,取名小胖威利,如同小熊維尼的諧音,聽起來更可親,也代表罕病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它並不遙遠。

病友團體愈做愈好,背後是罕病基金會撐起守護大傘,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基金會協助各病友團體成長,也希望病友別只看到自身的苦,當病家認識其他病友,看見別人比自己更需要資源時,也能將心比心,她樂見病家互助,創造善循環,不再被疾病綁架

罕病基金會積極育成各病類病友團體,並於2000年成立「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成為團體意見彙整與訊息交流的平台,並做為罕病病友權益倡導的重要聯盟。目前已協助20個病友聯誼會成立,12個病友團體成立協會,一年投入將近400餘萬,來幫助病友團體自立成長,是基金會服務的一大特色。相關資訊請至罕病基金會網站

製作人:
文字採訪:
攝影:
影音:
美術設計:
網頁製作:
監製:
特別感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