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272.7
ICD-10-CM診斷代碼:E75.240:Type A E75.241:Type B
E75.242:Type C
E75.243:Type D
E75.244:Type A/B
E75.248:other
E75.249:unspecified
病因學:
尼曼匹克症(Niemann-Pick disease)或稱為鞘髓磷脂儲積症,是一種脂質代謝異常的遺傳疾病。過量脂類累積於病人的肝臟、腎臟、脾臟、骨髓等,甚至腦部,而造成這些器官的病變。
酸性神經鞘磷脂酶缺乏症(Acid Sphingomyelinase Deficiency)以前稱為尼曼匹克症,臨床上尼曼匹克症以往主要可分為A、B、C三型,目前A、B型名稱改為酸性神經鞘磷脂酶缺乏症(Acid Sphingomyelinase Deficiency,ASMD)。ASMD主要是病人因為SMPD1基因突變造成酸性神經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 的缺乏,無法代謝分解身體細胞膜上的主成分──神經鞘磷脂(sphingomyelin),導致其累積於細胞與器官中。
尼曼匹克症C型則是無法代謝細胞中的膽固醇和其他脂質,過量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肝臟和脾臟中,過量的脂質則堆積在腦部,患者主要是由於NPC1或NPC2基因突變造成。
遺傳模式:
遺傳模式為自體隱性遺傳,也就是說患病的男女比例相同,在父母雙方都帶因的狀況下,子女有25%的機會患病。
發生率:
約100,000個新生兒中會有0.4-0.6人患有此病
A型(嬰兒神經內臟型ASMD)
屬於最嚴重型,其生命期通常小於三年。患者的神經鞘磷脂酶幾乎沒有活性,導致神經鞘磷脂累積在肝、脾、肺等多種器官與神經系統中。在胎兒時期以及出生時並無任何特殊異狀,出生後可能出現黃疸,典型的患童在數個月大時,腹部會漸漸隆起,經生理檢查可發現肝脾腫大、輕微淋巴結病變,骨髓檢驗顯示具組織化學上特徵之「尼曼匹克泡沫細胞」、小球性貧血、血小板數降低等,視網膜的特定位置可能會出現櫻桃紅斑塊。
其他早期神經病變顯現出來的症狀包括低張力、肌肉無力以致餵食困難。另外,持續性的嘔吐、便秘為常見的合併症,隨著年齡的增長,通常於六個月時,患童的神經發育遲緩愈見明顯,體重增加緩慢甚至不增加,面容顯現出疲倦,發展極度遲緩。
A/B型(慢性神經內臟型ASMD)
又稱為中間型,嚴重程度介於A型和B行之間,患者於嬰兒期或兒童期開始出現症狀,包括肝脾腫大導致腹部隆起,間質性肺炎造成呼吸道容易感染並影響肺功能,發展遲緩,以及周邊神經病變,但此型的症狀進展比嬰兒神經內臟型ASMD緩慢,可能存活至兒童期到成人時期。
B型(慢性內臟型)
此型患者的神經系統可能只有輕微受損或完全正常,腦部沒有受侵犯,生命期也較久,晚發型患者甚至可以存活跟正常人一樣。明顯的症狀為肝脾腫大,脂類累積肺部造成間質性肺炎可能使患者呼吸道易受感染、呼吸困難。患者生長與發育可能較緩慢且較常人容易生病。另外也會有高血脂以及血小板低下的問題。
C型
C患者缺乏的酵素與A、B型不一樣,累積的物質為膽固醇。正常狀況下膽固醇是用來建構細胞或是以酯類形式存在,但患者的膽固醇則不是以這兩種形式大量存在累積,特別是脾臟、肝臟、骨髓與神經系統。
C型的發病年齡通常在學齡期,但差異很大。早期嬰兒型在兩歲以前發病,以內臟症狀先出現,常以持續型黃疸和肺部浸潤來表現,嬰兒黃疸可能會延續2-4個月,肝脾腫大為漸進式的,隨著年齡與累積的量而趨於明顯;其他型則以神經症狀為主,晚期嬰兒型發病年齡為2至6歲,以低張力及發展遲緩來表現;青少年型發病年齡為6至15歲,以神經症狀如共濟失調(ataxia)來表現,或成績退步認知功能下降,部分病患會出現癲癇,肌張力不全(dystonia)或肌肉痙攣(spasticity);也有大於15歲才發病的晚發型,以認知障礙或精神科症狀來表現。
神經系統病變是C型病人最主要的問題,包括肢體張力過強、協調力平衡力差,這些問題導致患者行動顯得笨拙而不靈光,站立或行走時為了幫助平衡,患者的雙腳距離常比肩寬,說話慢且發音不清楚。其他神經系統可能的病變則包括眼球的垂直運動障礙、顫抖與抽筋,且會漸進式加重,到後期肌肉無法控制導致長時間臥床。發育遲緩、學習障礙與智能不足使患者的一般表現差於正常人,患者的生命期差距很大,尚無精確的統計。
診斷:
A型、B型
診斷工具包括可以檢測SMPD1基因的突變,檢測酸性神經鞘磷脂酶的活性是否減少,以及檢測血中神經鞘磷脂Lyso-sphingomyelin (Lyso-SM)和Chitotriosidase是否有增加。
C型
血中生化檢測會看到oxysterols上升。進一步進行基因檢測,找出NPC1基因以及NPC2基因是否有突變,有部分屬於基因缺失型患者則須用基因晶片檢測。
治療及預後:
A/B型
尼曼匹克症A/B型之酵素補充療法(Olipudase alfa),目前已完成成人和兒童的臨床試驗並進行長期追蹤中,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酵素補充療法對於病患的肝脾腫大,肺功能,高血脂,及血小板低下皆有助益。若家族中已有患者,可以基因篩檢進行產前檢查。
C型
目前尚無治癒的方法,科學家正對疾病的生化機制、病理進一步探究,希望發展出骨髓移植、基因治療等治療方式。若家族中已有患者,可以基因篩檢進行產前檢查。目前有Miglustat藥物,可以改善部分病人之神經症狀如吞嚥功能並延長平均壽命,但神經症狀嚴重之病人並不適合使用,須尋求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此藥物。
國外已有病友相關團體成立,提供病友間相互支持與資訊流通;國內至今通報的患者人數不足以組成單一團體,醫療與福利資源可透過本會取得。
罕見疾病基金會醫療服務組 翻譯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周言穎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的介紹,請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