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0744
疾病類別:07
疾病名稱: Beta螺旋狀蛋白關聯之神經退化疾病  ( Beta-Propeller Protein-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333.0
ICD-10-CM診斷代碼:G23.0

疾病簡介
Beta螺旋狀蛋白關聯之神經退化疾病(Beta-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簡稱BPAN),屬於腦部鐵質積聚之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簡稱NBIA) 第五型,是NBIA中常見的型別之一。
典型表現為嬰兒時期的癲癇、發展遲緩、智能不足、語言障礙、運動功能異常及行為異常。隨著年齡增加,癲癇逐漸緩解,動作障礙(如帕金森症候群、肌張力不全、僵直痙攣)可在青春期及成年期加劇。

盛行率
此病相當罕見,國外文獻估計盛行率為百萬分之二到三。

病因學
此症是因X染色體上WDR45基因產生致病突變而罹病。WDR45基因會轉錄出WD40 repeat 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phosphoinositides 4 (WIPI4) 蛋白,形狀類似七葉螺旋槳,故此病名為Beta-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WIPI4蛋白參與自噬作用(autophagy),也就是將不需要的物質與胞器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後分解,若腦部無法進行自噬作用會導致物質堆積,包括儲鐵蛋白(ferritin)的堆積,因而導致神經學症狀。

遺傳模式
此症屬於X染色體顯性遺傳。大多數患者為女性,通常男性於出生前死亡,存活下來者症狀通常較為嚴重。
大部分個案是新發生的突變(de novo mutation)而致病的、沒有相關家族史;極少數患者是由上一代遺傳而來。

臨床特徵
此症典型表現為嬰兒期及幼兒期的癲癇、發展遲緩、智能不足、語言障礙、運動功能異常及行為異常(類似雷特氏症的搓手表現);青春期及成年期表現為動作障礙(parkinsonism, dystonia, and spasticity)及早發性失智(early dementia),分述如下:
癲癇:好發於嬰兒時期或幼兒早期,各種發作型態皆有可能,常見型態為癲癇性痙攣或嬰兒點頭式痙攣(epileptic spasms or infantile spasms),亦可見熱痙攣(febrile seizures)、全身性發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失神性發作(absence seizures)、肌躍型發作(myoclonic seizures)及其他多種表現。常為頑固型癲癇,需多種藥物治療,但大部分年齡增長會逐漸緩解。
發展遲緩及智能不足:病患常有全面性發展遲緩及智能不足。多數孩童在語言表達方面有顯著遲滯,部分孩童可以發展出語言表達能力、僅有輕度智能不足。認知功能退步(cognitive decline)好發於青春期及成年期,表現為早發性失智(early dementia)。
運動功能異常及行為異常:粗動作發展通常較慢,部分病患可獨立行走但有異常步態如步態失調或寬底步態(ataxic gait, wide based gait),部分病患只能在輔助下行走,部分病患無法行走。精細動作方面,手部功能常常受影響,常見手部刻板動作(stereotypic hand movements),如洗手、扭絞手、拍手、吃手、搓手等類似雷特氏症的表現(Rett-like behaviors),也可能有清醒時磨牙、睡眠障礙、及自閉症表徵。青春期及成年期可能出現肌張力不全(dystonia)、僵直痙攣(spasticity)、及帕金森症候群(parkinsonism)的表現,包括顫抖(tremor)、僵硬(rigidity)、動作遲緩(bradykinesia)及姿勢平衡障礙(postural instability)。
其他可能症狀包括睡眠障礙(如睡眠時間較短、難入睡)、眼科症狀(如近視、弱視、散光、斜視或自發性視網膜剝離)、餵食困難及營養問題。

診斷
當患者有上述臨床表徵和以下影像學表現時,應懷疑此症,可利用基因檢查來確認診斷。
影像學檢查:腦部核磁共振典型表現為: T2 weighted imaging於蒼白球(globus pallidus)及黑質(substantia nigra)出現低訊號異常病灶,T1 weighted imaging則可於上述位置出現高訊號異常病灶,且在大腦腳(cerebral peduncles)出現暈輪(halo):中心低訊號病灶被高訊號病灶包圍。在青春期或成年期較常有上述典型影像表現,在嬰兒期或幼兒早期可能有髓鞘化不足(hypomyelination)、細薄胼胝體(thin corpus callosum)等非特異性表現。各時期可能有腦容積低、腦萎縮的影像變化。
基因檢查:可利用基因序列分析,確認WDR45基因有無致病突變來診斷,若傳統定序分析為陰性但臨床高度懷疑,應考慮大片段缺失、鑲嵌體(mosaicism)的可能性。

治療
治療目前以症狀控制為主,包括:
●控制癲癇發作。
早期療育與復健,以改善發展遲緩及智能不足。
青春期及成年期出現的動作障礙(如帕金森症候群、肌張力不全、僵直痙攣)可以考慮藥物治療。

預後
患者的壽命依症狀嚴重度而有所差異,在控制良好的狀況下可活至中年期,常見的死亡原因為吸入性肺炎。

參考資料
Wilson JL, Gregory A, Kurian MA, et al. Consensus clinical management guideline for beta-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Dev Med Child Neurol. 2021;63(12):1402-1409. doi:10.1111/dmcn.14980
Gregory A, Kurian MA, Haack T, Hayflick SJ, Hogarth P. Beta-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In: Adam MP, Feldman J, Mirzaa GM, et al., eds. GeneReviews®.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February 16,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24403/.
MedlinePlus [Internet]. Bethesda (MD):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US). Beta-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Last updated March 28,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medlineplus.gov/genetics/condition/beta-propeller-protein-associated-neurode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