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0121 |
疾病類別:01 |
疾病名稱:
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Cb1 C 型) ( Cobalamin C Defect (Methylmalonic Aciduria and Homocystinuria, Cb1C type)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
|
ICD-9-CM診斷代碼:270.3、270.4、270.7
ICD-10-CM診斷代碼:E71.120+E72.11
疾病簡介
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因體內不能正確的處理蛋白質氨基酸、某些脂肪(脂質)或膽固醇而引起的疾病。患有此疾病的病患中,通常合併兩種不同疾病的狀況,即甲基丙二酸血症和高胱胺酸血症。此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通常發生於嬰兒時期。
在嬰兒時期,病患通常成長發育較慢,甚至可以在產前就發現胎兒生長遲緩。患者可能也有餵食困難,並且外觀異常、皮膚蒼白等。神經系統問題也很常見,包含肌肉張力低下及癲癇。大多數患有此疾病的嬰兒或兒童,會有小頭症以及發育遲緩、智能障礙等問題。而較少見的症狀為漸進式視網膜病變及巨母紅血球性貧血,眼部病變一開始會有眼球轉動異常、無法固定及眼球震顫,利用眼底鏡檢查可以發現異常黃斑部色素沉澱。隨著時間經過,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若症狀惡化無進行治療,病情可能危及生命。
此疾病在青春期或成年後,通常會出現為精神疾病及認知問題。患者會有行為及個性上的變化,可能變得較少社交、出現幻覺或精神錯亂等。此外,這些病患可能會開始失去以前的精神和動作能力,導致於學校或工作表現下降、運動困難、記憶衰退、言語困難、智能下降或極度缺乏精神而昏睡。有些病患會在後期發病,形成脊髓亞急性混合變性(脊髓的後側和外側柱),會導致下肢無力及麻木、步行困難失去平衡、頻繁的跌倒等。
發生率
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中,cblC型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8成左右的患者,於全球新生兒發生率約1/200,000,也有研究顯示出,在特定人種中可能更為常見,如美國紐約為1/100,000,美國加州約1/60,000,西班牙為1/37,000。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的其他類型更為罕見,於醫學文獻報導中不超過20例。
病因學
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可以由幾種基因突變而引起:MMACHC, MMADHC, LMBRD1, ABCD4或HCFC1,這些基因中發生突變也分別稱為不同類型的病徵,分別有cblC, cblD, cblF, cblJ, 和cblX型。上述每種基因皆參與維生素B12的製造,維生素B12也稱為鈷安素(cobalamin)或是簡稱Cbl。維生素B12的製造將其轉化成兩種分子,腺苷鈷胺素(AdoCbl)或甲基鈷胺素(MeCbl)。腺苷鈷胺素(AdoCbl)有助於維持正常功能的酵素,進而分解某些胺基酸、脂質和膽固醇。腺苷鈷胺素(AdoCbl)又稱為輔酶,能幫助酵素穩定其功能。
甲基鈷胺素(MeCbl)也是一種輔酶,幫助另一種酵素將高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轉變為甲硫胺酸(methionine),而體內利用甲硫胺酸來製造蛋白質等重要化合物。
當這些基因發生突變時,會影響體內製造維生素B12的過程,導致腺苷鈷胺素(AdoCbl)或甲基鈷胺素(MeCbl)缺乏。若沒有腺苷鈷胺素(AdoCbl),則蛋白質和脂質無法正確的被分解,這種缺陷會導致有毒化合物質在身體內的器官和組織中累積,最後導致甲基丙二酸血症。若沒有甲基鈷胺素(MeCbl),高半胱胺酸無法轉變成甲硫胺酸,最後高半胱胺酸就會在體內累積,而甲硫胺酸會耗盡。有些過量的高半胱胺酸會在尿液中排出,就變成高胱胺酸尿症(Homocystinuria)。
其它和維生素B12的製造有關的基因若發生突變,同樣也會引起相關症狀。若這些突變只影響腺苷鈷胺素(AdoCbl)的產生,會造成甲基丙二酸血症;而只影響甲基鈷胺素(MeCbl)的產生,則導致高胱胺酸血症。
研究已發現MMACHC基因突變會阻礙腺苷鈷胺素(AdoCbl)及甲基鈷胺素(MeCbl)的產生,使這兩種輔酶都缺乏,進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造成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cblC型,會導致發育遲緩、眼睛缺陷、神經系統問題、血液中異常等臨床症狀。最常見的突變是c.271dupA,造成蛋白質功能的改變。
遺傳模式
甲基丙二酸血症併高胱胺酸血症通常為體染色體隱性之遺傳模式,表示需帶有兩個缺陷基因才會發病,通常父母各自有一個突變基因,僅為帶因者,於臨床上通常沒有症狀,但在每次懷孕有25%機率,子代成為隱性遺傳疾病的患者。
然而HCFC1 基因發生突變時,會形成性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HCFC1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X染色體為性染色體的其中之一。在男性中(只有一條X染色體),只要基因發生突變就會引起疾病,在女性的情況下(有兩條X染色體),於基因上必須有兩個突變才會發生症狀。由於女性不太可能會在這個基因上同時發生兩個突變,所以男性受到X性聯遺傳的疾病影響比女性來的多。不過患有疾病的父親無法將X染色體傳給兒子,因此其兒子都為正常;女兒則會繼承到父親的X染色體,為帶因者。
臨床表徵
1.臨床嚴重度分類:此症患者臨床表現差異極大,通常越早發病,臨床表現會越嚴重。依嚴重程度可分五類:(1)無臨床改變;(2)不影響日常生活的輕度表現;(3)中度影響表現,包括生長障礙,發育遲緩,眼部疾病;(4)嚴重的疾病表現或者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或需要重症醫療;(5)死亡。
2.產前
胎兒子宮內生長遲滯、小頭症、先天性心臟疾病、胎兒水腫、擴張型心肌病,腦積水和輕度畸形的功能(長臉,人中平坦,較大的低位耳)。
3.新生兒/嬰幼兒
(1) 眼部病變(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 : 進行性視網膜病變通常伴隨發生於嬰兒時期。最初的表現是眼球轉動異常、眼睛固定困難和眼球震顫。新生兒一個月可利用眼底鏡進行精密檢測,可以發現異常的黃斑色素沉著,並於未來幾年內可能發展成典型的牛眼狀黃斑病變("bull's-eye" macula)、視網膜病變、黃斑病變。晩發型的cblC嬰兒和其他先天性維生素代謝疾病通常不具有眼科併發症。
(2) 在出生後兩個星期內發生急性發病(高陰離子間隙代謝性酸中毒(high anion gap metabolic acidosis),酮尿症和高氨血症),可能導致餵食不良和低血壓。
(3) 若無發生急性發病,也不應輕易排除細胞內鈷胺素代謝紊亂的診斷,因未經治療的嬰兒可能有多種器官病變、神經系統惡化、癲癇發作和腦病變。若無適當地即時治療,臨床症狀的表現是能越來越嚴重。
(4) 1歲以前發病的患者,可能有生長遲滯、頭圍成長較慢、血球數量低下、全面發展遲緩、腦病變、肌張力低下、癲癇。
4.青少年/成人
神經與神經精神症狀,如精神病、視學聽覺幻覺、妄想、個性行為的改變、認知衰退、癡呆、嗜睡、工作表現惡化等症狀。老年患者可能發生慢性形式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變、血管內溶血、微血尿、蛋白尿、高血壓和間歇性腎功能惡化,偶爾出現腎功能衰竭。
診斷方式
1. 血液檢查 : 血氣、電解質、葡萄糖、氨、肝功能、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腎功能、乳酸脫氫酶、血漿氨基酸(甲硫氨酸)、血漿中甲基丙二酸(MMA)和總血漿同型半胱氨酸(tHcy),全血細胞計數(CBC)與巨母紅血球性貧血(megaloblastic anemia)評估、血細胞減少。
2. 尿液檢查 : 檢測甲基丙二酸(MMA)的升高。
3. 分子檢測 : 單基因檢測,其中常見的突變,如:歐洲血統常見MMACHC c.271dupA突變;在華人族群中則常見MMACHC c.609G>A突變)及多基因檢測(多個可疑基因共同檢驗,基因如MMACHC(80%)、MMADHC(<5%)、MTRR(<5%)、LMBRD1(<5%)、MTR(<5%)、ABCD4(<1%))。
4. 心臟超音波。
5. 腦波檢查和腦部MRI(針對有症狀的患者)。
6. 眼科檢查。
治療方式
目前沒有可以緩解所有症狀的療法,此症著重於穩定患者代謝的狀況,特別是針對急性期的患者,須盡速治療酸中毒及代謝失衡。較穩定的患者須定期評估生長發育、營養攝取、肝功能、血球數量、心臟超音波、眼科檢查等測試,了解患者的疾病控制程度。
此症主要是依照發生的症狀進行治療,急性代謝異常可以利用高濃度的葡萄糖注射液來矯正代謝性酸中毒;血酸併發症可以利用氫基鈷胺素(OHCb1)或是甜菜鹼(Betaine)進行治療。
長期管理:
1. 藥用 : 注射維生素B12、口服甜菜鹼、葉酸或亞葉酸。
2. 飲食管理 : 低蛋白飲食,限制奶蛋魚肉食物攝取、攝取特殊配方奶粉。
早期治療可能可避免發育遲緩等問題。
預後
患者的發病年齡影響預後的程度相當大,1997年的文獻統計,在44位早發型患者(一歲前發病),有13位患者在4歲前死亡;而6位晚發型患者(四歲後發病)的神經功能良好,且沒有因併發症死亡的案例。
針對早發型的患者,若未經治療,此症預後不佳;即使是早期用藥的患者,長期的治療成效仍不盡人意,通常患者的內臟及血液上的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但由於神經跟認知功能的損害在確診及治療前就發生了,也因此多數患者對神經系統及眼部的療效較差。
在大部分的晚發型的患者中,儘管使用B12進行治療,依然無法完全復原神經功能,不過晚發型患者通常不會有太嚴重的眼部病變。
參考資料:
1. Gene Home Reference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methylmalonic-acidemia-with-homocystinuria#synonyms
2. Genereview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328/
3.OMIM
https://www.omim.org/entry/277400
4. Carrillo-Carrasco N, Venditti CP. Combined methylmalonic acidemia and homocystinuria, cblC type. II. Complications, pathophysiology, and outcomes. J Inherit Metab Dis. 2012;35:103–114.
5. Rosenblatt DS, Aspler AL, Shevell MI, Pletcher BA, Fenton WA, Seashore MR. Clinical heterogeneity and prognosis in combined methylmalonic aciduria and homocystinuria (cblC) J Inherit Metab Dis. 1997;20:528–38.
編譯:王郁筑、柯盈盈
審閱:李妮鍾醫師106/12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