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1624 |
疾病類別:16 |
疾病名稱:
Peters-Plus症候群 ( Peters-Plus Syndrome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
|
ICD-9-CM診斷代碼:743.44
ICD-10-CM診斷代碼:Q13.4
疾病別名:
Krause-Kivlin syndrome, Krause-van Schooneveld-Kivlin syndrome, Peters anomaly-short limb dwarfism syndrome, Peters'-plus syndrome, Peters' plus syndrome
疾病簡介:
Peters plus症候群是一種會導致眼部異常、身材矮小、發展遲緩、唇∕顎裂及特殊顏面外觀等症狀的遺傳性疾病,此症極為罕見,目前全球的案例報告少於80人,發生率至今還無法準確評估。此症所引發的眼部疾患通常是眼內腔充滿液體的前房部位異常所致。前房 (anterior chamber) 是由角膜、虹膜、瞳孔區晶狀體、睫狀體前部共同圍成的腔隙。最常見於Peters plus症候群的眼部疾患為彼得氏異常 (Peters anomaly),以先天性角膜中心渾濁 (central corneal opacification)、角膜後表面變薄 (thinning of the posterior cornea)、虹膜角膜沾黏 (iridocorneal adhesions) 等病灶表現,導致患者視力模糊,Peters plus症候群即是同時具有 “彼得氏” 異常 “加上” 其他上述典型的身體特徵或症狀。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現白內障、青光眼或其他水晶體異常症狀。這類眼部疾患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家族中的患者,也可能有不同的眼部症狀。
所有Peters plus症候群患者都有身材矮小的問題,出生時身長通常低於平均值,成年後,男性患者身高約在141~155公分,女性則約在128~151公分,患者的上肢、手指、腳趾也不成比例地較一般人為短。患者通常有前額突出、眼睛細長、人中較長、如丘比特弓樣上唇、頸部較寬等外觀特徵,約有一半的患者可能出現唇裂,其中有些患者則同時伴有顎裂的情況。患者在智力發展上可能為正常,也可能有輕度、中度或重度障礙;有些成年患者認知功能正常,但約有80%的患者在孩提時可能面臨發展遲緩問題,而生理方面症狀的嚴重程度,無法用來預測發展遲緩的程度。其他症狀如心臟缺損、結構性腦部異常、聽力障礙、甲狀腺功能低下、腎臟或生殖系統異常則較少見。
致病機轉:
Peters plus症候群是因B3GALTL基因突變所導致的疾病,此基因位在第13對染色體上13q12.3位置上,功能在於提供製造葡萄糖基轉移酵素 (beta-1,3-glucosyltransferase, B3Glc-T) 的指令,此酵素參與將蛋白質糖化的複雜過程 (將糖分子接到蛋白質上),使蛋白質能行使各種不同的功能。大部分B3GALTL基因突變會導致B3Glc-T酵素型態變短而失去功能,使蛋白質糖化作用無法進行,但目前學界還不清楚B3Glc-T酵素失去功能與Peters plus症候群典型症狀間的關聯。
遺傳模式:
目前認為Peters plus症候群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第13對染色體中兩條染色體上的B3GALTL基因需同時發生突變才會致病。通常患者的父母為疾病帶因者,各帶一個突變的B3GALTL基因但不會顯現疾病症狀,其子女有1/4的機率會因為遺傳到兩個突變基因而致病,1/2的機率和父母一樣為帶有一個突變基因的帶因者,也有1/4的機會兩條第13對染色體上的B3GALTL基因皆正常。
臨床特徵與症狀:
眼部疾患
Peters plus症候群對眼睛的影響通常是雙側性的,最常見的眼內腔前房區域缺損為「彼得氏異常」,臨床上可觀察到角膜中心渾濁、角膜後表面變薄、虹膜角膜沾黏等症狀。彼得氏異常可分為症狀輕微的第一型及症狀嚴重的第二型,輕微的前房區異常可能不會導致視覺障礙,而嚴重的第二型患者通常合併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等水晶體異常,患者視覺的預後差;此外,也有一些Peters plus症候群患者出生時並沒有白內障或青光眼,而是在年紀稍長後才出現這類症狀。其他非特定於眼睛前房區域的症狀,如間葉組織發育不全 (mesenchymal dysgenesis)、虹膜缺損 (iris coloboma) 等,也可能發生。Peters plus症候群所造成的眼科症狀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家族中的Peters plus症候群患者,也可能觀察到不同的症狀。
生長發育
Peters plus症候群患者典型會有肢近端型 (rhizomelic limb) 生長遲緩的情況,此情況通常於產前即會發生,但患者出生時身長未必會小於第3百分位,成年患者平均身高為女性128~151公分、男性141~155公分。
認知發展
約有78~83%的患孩可能出現發展遲緩問題,而成年患者的認知功能可能正常,或有輕重程度不一的智能障礙。曾有數個案例被診斷出有典型的自閉症,但Peters plus症候群患者的行為表現,至今尚未被完整地描述。
顏面特徵
Peters plus症候群患者典型的顏面外觀為具有前額突出、眼睛細長、人中較長、如丘比特弓樣上唇等特徵,這些顏面部特徵未必會全部表現。45%的患者可能患有唇裂症狀,而33%患者則同時伴有顎裂的情況。大於1/3的患者可能會有耳前瘻管 (preauricular pits) 等耳朵部位的異常,約3/4的患者則有較寬的頸部。
其他症狀
* 先天性心臟病:小於1/3的患者可能患有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副心瓣狹窄、肺動脈瓣狹窄、二尖瓣型肺動脈瓣疾病等症狀。
* 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約10~19%的患者可能有泌尿系統異常症狀,如水腎、雙套腎及雙套輸尿管、腎臟發育不全、多囊性腎臟發育不良等。
* 結構性腦部異常:如胼胝體發育不全、水腦等,曾有兩位懷疑為Peters plus症候群的患孩出現小腦發育不全症狀,其中一位同時患有胼胝體發育不良。
* 其他:有3位患者被描述患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少數患者患有傳導性聽障,可能與顎裂有關,但此症狀並非診斷Peters plus症候群時重要的臨床依據。
週產期合併症
胎兒罹患Peters plus症候群可能增加流產或死產的風險,根據臨床統計的結果,患孩的父母再次經歷流產或死產的發生率為37%;此外,有18.6%的個案曾發生羊水過多的情形。罹患此症的新生兒可能因心臟衰竭或其他不明原因死亡。
診斷:
Peters plus症候群一般是依據臨床症狀及分子遺傳檢測結果來診斷。B3GALTL基因是現階段已知唯一與Peters plus症候群有關的基因,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患者在B3GALTL基因特別容易發生突變的區域 (hot spot) 可找到同時具有兩個intron 8 (c.660+1G>A) 之剪接突變 (splice mutation),也有少數案例是因大片段缺失而致病。
臨床診斷
目前臨床上對於Peters plus症候群尚未建立常規的診斷標準,但若患者出現以下症狀,基本上可懷疑為Peters plus症候群:
* 眼內腔前房區異常 (Anterior chamber anomalies of the eye)
* 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 (Disproportionate short stature)
* 特殊顏面外觀 (Characteristic facial features)
* 唇∕顎裂 (Cleft lip/palate)
* 程度不一的心智遲緩 (Variable psychomotor delay)
分子遺傳診斷
* 序列分析 (sequence analysis):建議先篩檢B3GALTL基因是否具有最常見的c.660+1G>A突變,再進一步分析B3GALTL基因編碼序列 (coding sequence) 剩餘的部分。
* 缺失∕重複分析 (deletion/duplication analysis):若基因序列分析無法找到致病的突變點,可進一步嘗試利用缺失∕重複分析方法,以找出B3GALTL基因是否具有片段缺失。目前有四位Peters plus症候群案例經分析後發現B3GALTL基因具有基因缺失。
治療與照護:
診斷評估
* 進行完整的眼科評估,包含眼科超音波,以及針對Peters plus症候群好發的眼部疾患做相關檢查。
* 進行生長激素刺激試驗 (Growth hormone stimulation testing),以評估生長遲緩治療的可行性。
* 針對嬰幼兒患者,應進行適當的早期發展療育評估。
* 以心臟超音波檢查檢視患者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缺損。
* 以腹部超音波檢查檢視患者的腎臟是否有異常。
* 以顱部超音波呈現出患者的顱內影像,或利用電腦斷層掃描 (CT)、核磁共振造影 (MRI) 來檢視患者是否有水腦或其他結構性的腦部異常。
* 未接受新生兒篩檢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的患者,應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測。
* 有顎裂或語言發展遲緩的患孩,應進行聽力檢測。
* 眼部疾患:為了維持患者的視力,通常需進行手術治療。針對新生兒嚴重的雙側角膜渾濁,可考慮在3~6個月大以前進行角膜移植 (穿透式眼角膜整形術∕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以預防弱視;情況較輕微的患者,可進行簡單的手術改善虹膜角膜沾黏的情況;此外,每3個月需持續由兒童眼科醫師追蹤照護弱視或青光眼等問題。彼得氏異常所導致的先天性青光眼,在治療上較一般先天性嬰幼兒型青光眼困難,經手術及醫療照護後,有32%的患者可維持適當眼壓,但弱視及手術後併發症等情況仍會影響長期視力發展。此外,患者應避免接觸類皮質激素 (corticosteroid) 等可能引發青光眼的物質。
* 認知發展:患孩應定期作發展評估,如有發展遲緩問題,應進行早療及復健課程。
* 其他治療照護原則為針對既有症狀或預期性症狀予以治療或預防。
參考資料:
1.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ghr.nlm.nih.gov/condition/peters-plus-syndrome
2. GeneReviews: 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64
彙整:陳怡禎
撰稿:陳怡禎
審閱:李妮鍾醫師 2012.04.16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