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1012 |
疾病類別:10 |
疾病名稱:
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症 ( 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
|
ICD-9-CM診斷代碼:756.56
ICD-10-CM診斷代碼:Q78.3
病因學:
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是屬於罕見遺傳性的骨骼方面疾病,患者會有軟骨和骨骼發育障礙。一般而言,骨頭的增長是會在骨頭的末端的軟骨進行骨化,使軟骨變緊密堅硬才變成骨頭;而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則是在這個骨化的過程出了問題。
目前已發現有七個基因(COMP、COL9A1、COOL9A2、COL9A3、SLC26A2、MATN3和CANT1)與此症有關。COMP、COL9A1、COL9A2、COL9A3和MATN3這5個基因會導致顯性遺傳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症,這幾個基因產生的蛋白質會位於軟骨細胞之間的空隙中,對軟骨跟骨頭生成作用扮演重要角色;一旦這些基因產生致病突變,會導致異常軟骨的形成,而造成此症的發生。
而SLC26A5及CANT1基因突變則會導致隱性遺傳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症。多數隱性遺傳患者是因SLC26A5基因突變而致病,此基因轉錄出的蛋白質是軟骨發育與骨頭行程所需的必要蛋白質,若此基因產生致病突變會改變軟骨結構並阻止骨頭的形成。
遺傳模式:
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的遺傳模式有自體顯性和自體隱性兩種模式,男女生的發病機率相同。顯性遺傳中,每個病患各有50%的機會將致病和正常的基因傳給下一代;隱性遺傳表示需帶有兩個缺陷基因才會發病,通常父母各自有一個突變基因,僅為帶因者,於臨床上通常沒有症狀,但在每次懷孕有25%的機率,子代成為隱性遺傳疾病的患者。
發生率:
目前自體顯性的多發性骺發育不全的發生率估計為一萬分之一;而隱性多發性骺發育不全的發生率目前尚未有精確的統計資料。另外,因為此疾病可能有一些輕微型的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因此此疾病的發生率可能是被低估的。
臨床症狀:
孩童時期,顯性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的病患在運動後會有關節疼痛和疲憊之症狀。藉由X光檢查可發現小的不規則骨化中心,尤其在髖關節和膝關節;脊椎大多正常發展。病人的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活動受限,尤其是手肘更為嚴重。但有些人的膝關節及小關節可能會有鬆弛的現象。成年時期,身高會落在正常範圍或是輕微矮小的範圍內,與軀幹相比四肢會顯得較短。此外,不論是顯性或是隱性的患者在成人通常會出現早發性關節炎跟步態搖擺的症狀。
而隱性的患者的特徵是常在髖或膝關節發生關節疼痛、出現手、腳、膝蓋的畸形及脊椎側彎,其中約有50%的患者在出生時就至少有1個異常的畸形,可能是內翻足、顎裂、異常的指頭彎曲或耳腫脹。而雙層臏骨(double-layered patella)也是相對常見的症狀。
診斷:
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需依據臨床症狀的表現和X光檢查結果來協助診斷,在疾病症狀出現前,可藉由X光檢查看到膝蓋、髖關節以及長骨的骨骺(epiphyses)有延遲骨化(delay ossification)的現象。
1.臨床症狀:
在孩童早期,因運動後而有髖關節和膝關節疼痛之現象。
成年人的身高比一般正常人略顯嬌小。
主要的關節(肘關節)活動範圍受限。
早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可能需要在二、三十歲做人工關節。
2.X光檢查:
初期:在臨床症狀出現前,可發現長骨的骨骺有延遲骨化的現象,在鈣化中心會出現小且不規則的輪廓,尤以髖關節和膝關節更為明顯。
孩童時期:長骨的發育比正常人略短小,手會出現骨端(epiphyses);脊椎表現正常。
成人時期: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3.分子基因學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