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0329
疾病類別:03
疾病名稱: 肢近端型點狀軟骨發育不良  ( Rhizomelic Chondrodysplasia Punctat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7.8
ICD-10-CM診斷代碼:E71.540

病因學:

  肢近端型點狀軟骨發育不良(Rhizomelic Chondrodysplasia Punctata,簡稱RCDP),為因不同缺陷基因所致的過氧化體異常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過氧化體生成因子7基因(peroxisome biogenesis factor 7; PEX7)異常所致的RCDP type 1;其餘可能致病的基因還有GNPAT基因(RCDP type 2)、AGPS基因(RCDP type 3)以及PEX5基因(RCDP type 5),這些基因皆和過氧化體的形成與結構有關。而其在臨床表徵上,有別於另一種過氧化體異常疾病;趙葦格氏症(Zellweger syndrome)。

  肢近端型點狀軟骨發育不良,疾病特徵為患者常表現身材矮小、伴隨肢體痙攣(spasticity)及攣縮(contractures)、外觀異常、白內障、呼吸問題及嚴重的智能障礙。 

  患者近側肢體(Rhizomelic)也就是上肢的上臂肱骨和下肢的大腿股骨明顯較短、此外常表現嚴重的脊椎側彎及慢性肺部感染,以及軟骨發生伴隨有骨骺(epiphyseal)及幹端骨(metaphyseal)異常的點狀石灰化(意即點狀軟骨發育不良(chondrodysplasia punctata)),經骨骼X光攝影可發現骨骺點狀顯影(epiphyseal stippling)。而血中偏低的縮醛磷脂(plasmalogens)是為診斷上的重要依據。

  由於預後不佳,多數患者的平均餘命小於10歲,並有相當多的比例為新生兒期死亡。

  此症表徵較輕微的個案,常表現為先天性白內障及軟骨發育不良,部分患者不會有近側肢體短小的表徵,而部分患者的生長及智能遲緩的情形則較不嚴重。

遺傳模式:
  肢近端型點狀軟骨發育不良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為帶因者,表示各帶一條有缺陷基因的染色體,因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正常,所以不會發病;但下一代不分男女,每一胎有25%的機率生下此症患者,50%的機率是跟父母一樣的帶因者,25%的機率正常。

診斷:
  目前此症在診斷上,主要有賴遺傳專科醫師評估患者的臨床表徵,並配合相關的實驗室檢查。

  在生化檢驗上可藉由檢驗血中縮醛磷脂(plasmalogens)、植烷酸(phytanic acid)及非常長鏈脂肪酸(VLCFA)等數值的濃度,以評估過氧化體的功能。

檢測數值上可參考下表說明: 

C16飽和縮醛磷脂(Saturated Dimethylacetals, DMA)C16飽和脂肪酸之間的比值
正常值:0.051-0.090 異常值:0.001-0.025
C18飽和縮醛磷脂與C18飽和脂肪酸之間的比值
正常值:0.137-0.255 異常值:0.001-0.050
血漿中植烷酸(Phytanic Acid)
正常值:0-2.5 μg/mL 異常值:通常高達300 μg/mL
註1:上述檢驗值適用於典型患者,症狀較輕微者可能無法經此檢測出來。 
註2:植烷酸通常來自飲食中的動物脂肪,因此嬰幼兒患者在此檢測上可能正常。

此外可抽血經分子生物技術以進行基因檢測:  
檢測方法
檢測率
帶有2個突變點 (Two mutations)
1個突變點 (One mutation)
PEX7基因序列分析
94%
6%

臨床表徵:
典型(Classic RCDP1)
  患者常表現骨骼異常、白內障、生長遲緩及智能障礙。此症預後不佳,根據Kennedy Krieger研究中心的治療經驗,60%的患者存活年齡為1年,39%則到第2年,另有少數個案存活超過10年。多數患者會因為呼吸道併發症而死亡,而臨床上新生兒的死亡案例則多與先天性心臟病及肺臟發育不全有關。


臨床表徵
表徵描述
骨骼異常
兩側對稱性的近側肢體(上肢的上臂肱骨和下肢的大腿股骨)明顯較短,常進而因肌肉攣縮、僵硬及關節疼痛,導致嬰幼兒的不適及哭鬧。
臉部軟骨也常受到影響,造成前額突起及短的鞍形鼻(saddle nose)
白內障
雙眼白內障幾乎會發生在所有患者身上,通常於一出生或出生頭幾個月發生,並逐漸惡化。
生長遲緩
出生時身高、體重及頭圍通常落入偏低的正常範圍,但之後則逐漸遲緩。
智能障礙
多數患嬰能有早期的發展技能;如微笑及辨識聲音,但發展得較慢。智商通常低於30,患者的發展技能通常不超過6個月大的正常嬰孩。
其他
多數患孩常發生癲癇。
患者常因神經學的病變、異物吸入、臥床及胸廓小而限制肺部擴張等因素,而造成反覆的肺部感染。
小於1/3的患者可能發生皮膚上的乾癬(Ichthyotic skin changes)
顎裂可能發生於5-10%患者身上。
可能發生先天性心臟病、輸尿管腎盂阻塞(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影像學發現
常規腦部攝影為正常或顯示伴隨腦室及腦脊髓液空間擴大的大腦及小腦萎縮。 [Gilbert et al 1976, Wardinsky et al 1990, Powers et al 1999]

腦部核磁共振攝影發現髓鞘形成遲滯、天幕上腦白質的訊號傳導異常、膽鹼合成肌酸的比例減少,游離脂質的數值增加,可能與組成髓鞘的縮醛磷脂減少有關。[Alkan et al 2003, Bams-Mengerink et al 2006]

輕微型(Mild RCDP1)
  過去曾有報告提到少數臨床表現較輕微的個案,均有軟骨發育不全及白內障的發生,但在軟骨點狀石灰化、近側肢體短小、生長及智能遲緩等其他表徵上則表現多樣。對於個案間臨床表徵的差異,可能可以PEX7的基因檢測,以協助診斷。

治療:
  主要為症狀治療,眼科手術或可減輕白內障的問題,此外可接受肢體上的復健治療,並定期返診接受各科追蹤,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及預後情形。

參考資料:
GeneReview-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270/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