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0812
疾病類別:08
疾病名稱: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  ( Dyskeratosis Congenit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757.39
ICD-10-CM診斷代碼:Q82.8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 (簡稱DKC)也叫做Zinsser-Engman-Cole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骨髓失能症候群。這個疾病主要有三種特徵:1.上胸或頸部網狀皮膚色素沉著;2.指(趾)甲營養失調;3.口腔黏膜有白斑。於此疾病中可發現染色體端粒酶功能不良、核糖體缺乏和蛋白質合成功能異常等現象。早期死亡的原因常與骨髓失能、感染、致死的肺部併發症,或惡性腫瘤有關。 

  患者皆可發現端粒(Telomere)DNA的長度較短或是的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較低。目前已發現有11個基因與這個症候群有關聯,分別是ACD、CTC1、DKC1、NHP2、NOP10、PARN、RTEL1、TERC、TERT、TINF2及WRAP53基因,其中有7成患者可以在上述基因中找到致病突變,另有3成患者目前致病基因不明。這些基因的蛋白質產物與維持端粒的結構有關,端粒可以幫助染色體不會黏再一起並保護染色體不會被分解;端粒會隨著不斷複製的過程而變短,當短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停止分裂或誘導細胞死亡。一旦相關基因發生致病突變,會造成端粒受損和長度縮短,特別是快速分裂的細胞;在此症患者中,甲床、毛囊;皮膚、口腔黏膜和骨髓細胞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造成患者罹癌風險提升。

遺傳模式: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具有X染色體隱性遺傳、體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等多種遺傳模式,其與染色體端粒酶的功能不良有關。約有2成的DKC為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由DKC1基因異常引起。其他常見的相關基因如下表。
 基因名稱  基因位置  遺傳模式  DKC致病比例 
 CTC1  17p13.1  體染色體隱性  1%-3%
 DKC1  Xq28  性聯隱性遺傳  20%-25%
 RTEL1  20q13.33  體染色體顯性 或 體染色體隱性  2%-8%
 TERC  3q26.2  體染色體顯性  5%-10%
 TERT  5p15.33  體染色體顯性 或 體染色體隱性  1%-7%
 TINF2  14q12  體染色體顯性  12%-20%
 不明  -  -  20%-30%

症狀: 
  皮膚網狀色素沉著過多、指(趾)甲營養失調和黏膜白斑症為DKC三個主要的典型症狀。DKC患者通常在十歲左右會開始出現典型症狀,會先表現出皮膚色素沉著和指(趾)甲異常等症狀;通常在5到15歲時出現,表皮黏膜的典型特徵;10歲時普遍會出現末梢血球減少。DKC症候群的臨床表現是多樣化的。除了異常的黏膜與皮膚的特色和骨髓失能外,患者可能還具有其他臨床特徵。 
1.皮膚:主要是皮膚不正常色素沉著,可見雜色班紋狀或是網狀的黑到灰色的深淺不一的色斑。約有90%患者會發生網狀的色素沉著。常見皮膚萎縮和微血管擴張的異常變化。臨床和組織學上,皮膚的變化類似移植體對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 GVHD)的情形。皮膚表現主要發生在日曬區域,包括上部軀幹、脖子和臉。其他症狀包括:頭皮、眼眉和睫毛的脫髮症、過早灰白髮、多汗症、掌心皮膚角化過度、手指和腳趾指紋的喪失。 

2.指(趾)甲:有90%病患會有指(趾)甲營養失調的情形,通常手指先發生。指(趾)甲開始先隆起而後縱向裂開,並持續萎縮、變薄和翼狀化,最後導致指甲變小或消失。

3.黏膜:約80%患者會有典型黏膜白斑症,通常發生在口腔黏膜、舌頭和口咽部。黏膜白斑症可能會變成肉疣或潰瘍。患者牙週病的發生率與嚴重度也可能增加。其它黏膜,如食道、尿道開口、龜頭、淚管、結膜、陰道, 肛門等,也可能受影響。這些區域發生收縮和狹窄,最後導致吞嚥困難、排尿困難、包莖和淚溢。

4.骨髓失能:約有90%的個案會有周邊血球減少情形。有些病患會以此為最初表現的症狀,通常在10歲左右開始出現。骨髓失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約有70%是因為骨髓失能而造成出血和伺機性感染。

5.肺部合併症:約有20%DKC的個案會有肺部合併症,肺部纖維化和肺部血管系統的異常。患者應避免服用會產生肺部毒性的藥物(如:busulfan)。並且在骨髓移植期間,保護好肺部。

6.增加惡性腫瘤的風險:較高的惡性黏膜瘤發生率,特別是鳞狀上皮細胞癌;經常發生黏膜白斑病區域,如:口腔、鼻咽、食道、直腸、陰道或者子宮頸,皮膚的鳞狀上皮癌的流行率也會升高。其他惡性腫瘤包括何杰金氏淋巴瘤、胃腸道的腺癌和支氣管和喉頭癌。通常在30歲左右開始出現惡性腫瘤。 

7.神經系統:患者會有學習的困難和智力缺陷的問題。

8.眼睛:有80% DKC患者會有結膜炎、眼瞼炎、淚管狹窄導致的溢淚。

9.骨骼系統:患者可能會有下頷骨發育不全、骨質疏鬆、無血管的壞死和脊柱側彎。

10.胃腸系統:包括食管曲張、和肝脾腫大和肝硬化。

11.生殖泌尿系統:睪丸發育不全、尿道下裂和輸尿管狹窄。

12.女性帶因者:DKC的女性帶因者也許有少數的臨床症狀。有研究表示,20位女性帶因者中有三位有臨床症狀,包括:單一營養不良的指(趾)甲、淺色色素斑、或輕微黏膜白斑病等臨床症狀。

診斷:
  
從典型的網狀色素沉區的皮膚切片檢查可發現一些非特異性的改變包括:角質層增生、表皮萎縮、表面微血管擴張和真皮層乳凸處的噬黑色素細胞。基底層空泡化和淋巴細胞發炎浸潤入真皮上層等表皮界面的改變,也被報導過。

治療:
  此症的治療會依患者所表現出的症狀而有所不同,針對產生的症狀進行治療。短期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為減少骨髓失能的罹病率和防止合併症。可用的藥物種類主要為類固醇和一些促進血球生成的生長因子,防止血球減少。針對骨隨相關疾病,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如果沒有適用的骨隨捐贈者,可以考慮使用雄激素治療。

預後: 
  
DKC為一多重複雜的疾病其預後不佳,平均存活年齡為30歲。大部分的死因與感染、出血和惡性腫瘤有關。有紀錄的DKC約有70%個案死亡是因為骨髓失能或其合併症所致,這些個案死亡的平均年齡為16歲。治療多以緩和療法居多,但是骨髓移植與幹細胞移植曾在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上進行,也有不同程度的成功率。此疾病的臨床變化很大,應該還有其他的遺傳或環境因素。性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預後較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為差。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2301/
2.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2301/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本會南部辦事處 遺傳諮詢員 李美欣 翻譯
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 陳燕彰副教授 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