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272.7
ICD-10-CM診斷代碼:E75.5
病因學:
腦腱性黃瘤症 (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簡稱為CTX) 為一先天脂質代謝異常疾病,由於2q35位置上CYP27A1 (cytochrome P450, subfamily XXVIIA, polypeptide 1) 基因的缺損,導致細胞粒線體裡的固醇27-羥化脢 (sterol 27-hydroxylase) 無法順利作用,造成脂質中的膽甾烷醇(cholestanol)及膽固醇(cholesterol)無法有效地代謝,而堆積在多器官的組織上,進而產生各種病變。
CTX在不同的年齡層身上,症狀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嬰幼發病的患者常以慢性腹瀉的症狀表現,幼年型患者常出現白內障的臨床表徵,少年至青年型患者則易於多處肌腱出現脂肪堆積的黃瘤,成人型患者可能表現出退化性的腦中樞病變。
發生率:
過去研究發現,此症在全球的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高加索白人(Caucasians)的發生率約為五萬分之一;而在摩洛哥猶太族群的發生率較高,約1/108左右,而在其他種族上多為零星的案例報告。
臨床表徵:
嬰幼兒的慢性腹瀉是最早發生的症狀,但常容易被忽略;多數患者 (約75%) 最早被發現的症狀為兒童期 (10歲前) 的白內障。隨年齡漸長,漸漸出現視力及中樞神經退化的病變;
受影響的器官
|
臨床上的表現
|
眼睛
|
白內障;約75%患者發生於10歲前,其餘25%常發生於40歲之後
其他表徵:眼瞼黃瘤(palpebral xanthelasmas)、視神經萎縮(optic nerve atrophy)、眼球突出(proptosis)
根據Dotti et al (2001)所研究的13位成年型個案;其中發生視神經盤蒼白(optic disk paleness)者有6位 (46%),發生早發性視網膜老化合併視網膜血管硬化者則有4位 (33%) |
中樞神經
|
常於20-30歲間表現錐體路徵候(Pyramidal signs;如:抽筋spasticity)及/或小腦徵象(cerebellar signs),以及錐體路徵候以外的表徵;如:肌張力異常、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等 |
智能遲緩或癡呆(較常發生於20歲後)
癲癇(約半數患者) |
週邊神經病變、身體感覺異常,可能導致末稍肌肉萎縮及空凹足(pes cavus) |
神經精神病學症狀;如:幻覺、行為改變、躁動、憂鬱等 |
心血管
|
早發的動脈硬化及冠狀動脈疾病 |
胃腸道
|
嬰幼兒慢性腹瀉(最早發生的症狀)
膽結石(較少見) |
黃瘤
|
常於20-30歲間,發生於阿基里斯腱、手及手肘伸肌、膝蓋及脖子等處,曾有發生於肺部、骨骼及中樞神經的案例報告 |
骨骼
|
發生在腰椎及股骨的肉芽腫(granulomatous)
骨質疏鬆及容易發生骨折 |
內分泌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提早老化
|
包括:早發性白內障、骨質疏鬆、掉牙、動脈硬化及神經損傷性的癡呆等表徵 |
遺傳模式:
為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如果父母是帶因者,表示各帶一條有CYP27A1缺陷基因的染色體,因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正常,所以不會發病,但下一代不分男女,每一胎有25%的機率生下此症患者,50%的機率是跟父母一樣的帶因者,25%的機率正常。
診斷:
此症在診斷上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徵,並配合相關的檢查;
檢查項目
|
結果發現
|
實驗室檢查
|
血中及組織中的膽甾烷醇(cholestanol)上升
血中膽固醇(cholesterol)偏低或正常
初級膽汁酸合成異常導致鵝脫氧膽酸(chenodeoxycholic acid)顯著偏低
膽汁、血中及尿中的膽汁醇(bile alcohols)及蛋白聚醣(glyconjugates)上升
腦脊髓液中膽甾烷醇及載體蛋白B (Apolipoprotein B)上升
|
酵素檢查
|
皮膚切片培養細胞、血中及肝臟中的固醇27-羥化脢活性顯著偏低
|
影像學檢查
|
腦部核磁共振可能發現齒狀核(dentate nuclei)及小腦、大腦白質的異常
|
基因檢查
|
多數患者(99-100%)可藉由基因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找到CYP27A1的基因缺陷
|
治療:
在長期治療上,需配合各專科團隊以提供完整的治療。在藥物治療上,可以使用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 成人每日劑量約為750 mg),以改善患者代謝異常的問題,使膽汁醇的合成正常,達到血中、膽汁中及尿中的相關檢驗值正常的目標,進而期望改善中樞神經的退化,並減緩各組織器官上的病變。
Mondelli et al (2001)以CDCA治療此症患者11年的研究中發現;在進入療程的4個月後,經由誘發電位等檢查發現,患者的神經傳導速率正常並於穩定,其他臨床表徵的惡化情形也獲得了緩減,雖然無法改善神經學上已發生的損傷,但仍比其他未治療的患者獲得症狀上的改善。
此外建議可以單獨或合併CDCA使用HMG-CoA還原脢抑制劑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以減少膽甾烷醇的堆積,進而緩減症狀;但過去的治療經驗發現,此藥可能有導致肌肉損傷及橫紋肌溶解症等副作用,因此在臨床使用上仍需謹慎評估。
神經學上的症狀;如:癲癇、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等,需視其表徵給予相關的藥物或復健。
而常於兒童期發生白內障,需請個案定期至眼科返診,依視力妨礙的嚴重度,考慮接受眼科手術的矯治。
在長期追蹤上,患者需每年追蹤血中膽固醇及相關代謝數值的檢測、神經學檢查、心臟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及全身骨密度等檢查,以隨時監控病情,了解病程進展,並接受適當的醫療處置。
參考資料:
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 OMI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 MIM Number: {213700}: {03/27/2024}: . World Wide Web URL: https://omim.org/
Federico A, Gallus GN. 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 2003 Jul 16 [Updated 2022 Mar 17]. In: Adam MP, Feldman J, Mirzaa GM, et al., editors. GeneReviews® [Internet].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93-2024.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09/
http://www.genetests.org/servlet/access?db=geneclinics&site=gt&id=8888892&key=fA1VKODehL4Dp&gry=&fcn=y&fw=xSVR&filename=/profiles/ctx/index.html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4年徐瑞聲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