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0407
疾病類別:04
疾病名稱: Andersen氏症候群(心節律障礙暨週期性麻痺症候群;鉀離子通道病變疾病)  ( Andersen Syndrome,又名Andersen-Tawil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359.3+426.89
ICD-10-CM診斷代碼:E72.3

病因學
  此症乃因基因變異造成鉀離子通道功能產生異常,導致肌肉無力(鉀離子敏感週期性麻痹) 、心律不整、身體外觀結構異常。目前,Andersen-Tawil氏症候群 (ATS) 依已知變異基因分為兩種型別,仍有部分病患無法找到基因變異。較常見的為第一型(ATS type 1),其基因變異位於第17號染色體長臂上第23區的KCNJ2 基因 (potass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subfamily J member 2 gene),造成鉀離子通道 ( 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 Kir 2.1 ) 的功能喪失型變異。第二型(ATS type 2)的基因變異則位於第11號染色體長臂上第24.3區的KCNJ5基因 (potass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subfamily J member 5 gene),影響一由G蛋白調控的鉀離子通道 (Kir 3.4 )。
    此疾病由Andersen提出 ATS 臨床診斷三要項(肌肉麻痺、心室心律不整、身體外觀結構異常),接續由Tawil對此疾病的了解,做出顯著的貢獻,因此以他們兩位的名字作疾病命名。1994年Tawil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此疾病主要為外觀與心臟兩方面的異常。該研究發現14名出現鉀離子敏感週期性麻痺症表徵的患者,有心臟QT波間隔延長 (prolonged QT interval)、心室早期收縮雙聯律(ventricular bigeminy) 與雙向心室心搏過速 (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等現象,此外合併有身材短小、低位耳、小下巴 (hypoplastic mandible) 及第五手指彎斜向內 (clinodactyly)、脊椎側彎 (scoliosis) 等表徵。若排除肌肉強直(myotonia) 現象。此症過去亦被稱作長QT 症候群第7型 (LQTS 7),但此類病患的心電圖QT波間隔大多是正常的,較常在這類病患延長的是心電圖上QU波的間隔,故與其他長QT症候群相當不同。

遺傳模式
  為一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超過50%患者的致病基因是由新突變所造成,雙親若皆為正常,下一胎再發率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若雙親其中一位患有此症,其子代則有50%再發率,不分性別男女機率相等。

發生率
  此疾病相當罕見,文獻報告的個案數 (2013年以前) 約有2~300位,盛行率估計約為50萬分之1。週期性痲痺症的患者,粗估則約有不到一成為此症。

臨床症狀
  患者通常於成年前即會出現症狀,如:心悸、暈厥、長時間休息或是在運動後出現無力、心律不整、身體診察時發現外觀異常……等問題。 心律不整的問題,可能經由心電圖、24小時Holter心電圖檢查發現。病患常見的心律不整為心室早期收縮、心室雙聯率、心室心搏過速 (尤其是雙向心室心搏過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過程的 QU波段或顯著的U波。身體檢查較典型的發現包括:低位耳、眼距過寬、下頷骨較小、第五指(小指)向內彎曲、併指……等。

診斷
  臨床有診斷三要項 (肌肉麻痺、心室心律不整、身體外觀結構異常),但實際上每位病患的表現型差異很大,並非所有病患都會滿足此三要項。2013年 Nguyen 等人,試著提出臨床的四項診斷準則,病患滿足其中兩項即可做此臨床診斷,包括:
1) 週期性麻痹;
2) 心室心律不整(頻繁的心室早期收縮、心室雙聯率、心室心搏過速)、過長的 QT 間隔或 QU 間隔,以及顯著的 U 波;
3) 兩項以上的外觀異常:低位耳、眼距過寬、下頷骨較小、第五指(小指)向內彎曲、併指;
4) 家族成員確診為 ATS。
目前也可以基因檢測來進行疾病診斷,約有50~60%患者可檢測出KCNJ2 gene的基因變異,約15%可檢測出KCNJ5 gene的基因變異。

治療及預後
  此症目前尚無根治的治療方法,多為臨床上針對其症狀的治療。
  2020年,Mazzanti 等人追蹤118位ATS1的病患(平均追蹤期間6.2年)的世代研究顯示,5年內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 events)的累積比率為7.9%。故照護上,控制心律不整與致命性心律不整是最為關注的議題。臨床上此症患者應避免使用可能造成 QT或 QU期間延長的藥物,降鉀的藥物(如:利尿劑 furosemine)也應避免。過去曾被報告過可以使用來治療心律不整包括:乙型阻斷劑、鈉離子通道阻斷劑(flecainide)、鈣離子阻斷劑與 amiodarone。但近期報告指出,乙型阻斷劑、鈉離子通道阻斷劑(flecainide)、鈣離子阻斷劑等,對於致命性心律不整並無預防效果,而amiodarone甚至會增加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生比率。曾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病患,應評估是否裝置植入式心臟內電擊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以預防憾事的發生。 
  對於週期性出現的無力衰弱、麻痹的現象,若是血清中的鉀離子濃度過低時(<3.0 mmol/L),可每15-30分鐘口服給予鉀離子20-30 mEq/L直到血清鉀離子濃度恢復至正常值(12小時內不超過200 mEq);若是血清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時,則建議攝取米飯、餅乾等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鉀離子濃度。平時保持輕度運動的習慣,可以減輕發作的長度與嚴重度;劇烈的或競賽性的運動則不建議,因為可能會較容易誘發心律不整。亦有文獻建議使用碳酸酐脢抑制劑(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s)或每日使用緩釋劑型的鉀離子補充劑(slow-release potassium supplements)等藥物。

參考資料:
1. NCBI: #170390 ANDERSEN SYNDROME
https://omim.org/entry/170390
2. GENETEST REVIEWS: Andersen-Tawil Syndrome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264/
3. 奧柏瑞.米藍斯基(Aubrey Milunsky)著;嚴愛鑫譯。別讓遺傳決定你的命運(Your Genetic Destiny)。台北市:商周出版,(2002)。
4. G Yoon, et al. Andersen-Tawil syndrome: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and expansion of the phenotype. Am J Med Genet A. 2006 Feb 15;140(4):312-21. doi: 10.1002/ajmg.a.31092.
5. Nguyen HL, et al. Andersen–Tawil syndrome: Clinical and molecular aspects. Int J Cardiol. 2013 Dec 5;170(1):1-16. doi: 10.1016/j.ijcard.2013.10.010.
6. M Andrea, et al. Natural History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in Andersen-Tawil Syndrome Type 1. J Am Coll Cardiol. 2020 Apr 21;75(15):1772-1784. doi: 10.1016/j.jacc.2020.02.033.
7. Pérez-Riera AR, et al. Andersen–Tawil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ardiol Rev. 2021 Jul-Aug 01;29(4):165-177. doi: 10.1097/CRD.0000000000000326.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曾韋杰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