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0811
疾病類別:08
疾病名稱: Darier氏病,毛囊角化症  ( Darier's Diseas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757.39
ICD-10-CM診斷代碼:Q82.8

病因學: 
  Darier's Disease (簡稱DD)或Darier-White Disease,又稱為毛囊角化症,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皮膚病。特徵是在皮膚的皮脂區,易發生泛油、角化過度的丘疹、指甲異常以及黏膜的改變。此症最早是在1889年,由Darier及White提出相關的描述;而White為最早在一對母女個案上,發現到此症在遺傳上的特徵。 

  致病基因為位於第12對染色體24.11位置上的ATP2A2 (ATPase, Ca(2+)-Transporting, Slow-Twitch)基因,轉譯的蛋白質為SERCA2(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 isoform 2 protein);為一鈣離子幫浦(calcium pump)。此幫浦會讓活化的鈣離子從細胞溶質(cytosol)進入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或肌漿質網(sarcoplasmic reticulum),以維持細胞質內外鈣離子的濃度。一旦ATPA2基因上有致病突變,將導致SERCA幫浦的功能不全,造成內質網中的鈣離子濃度不足而致病。 

  雖然目前在ATP2A2基因上,已發現超過100個家族及偶發突變。此症的表現差異非常大,帶有ATP2A2突變的同一家族親屬,也可能會表現出不同嚴重度的臨床表徵,因而認為可能是因其他基因或環境因子,而影響到基因功能的表現有關。此外,此症的外顯率很高,估計為95%左右;代表帶有致病突變的人,有95%會有疾病的臨床表現。 

發生率:
  此症在世界各地都有案例報告,詳細的統計數據尚不明確;目前有統計發生率的地區分別為從蘇格蘭的1/30,000、英格蘭北部的1/36,000到丹麥的1/10,000不等。 

遺傳模式:
  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多數案例可溯及家族史,在此遺傳模式下患者的下一代每一胎不分性別有50%的機率罹病。有部分案例為無家族史的偶發案例;但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親屬的臨床表徵較為輕微,而未被診斷出來。

診斷:
  主要由遺傳科醫師視個案的臨床表徵,並協同皮膚科醫師會診以進行診斷。並可進行皮膚切片,以進行相關的檢查。在病理發現上,可能發現患者皮膚上的棘層鬆解(acantholysis; 細胞間連結消失,使表皮的無法附著)及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皮膚過早角質化,細胞和大小不一、細胞間有水的存在,造成異常角質化),為此症在病理上的主要表現。此外可抽血經分子生物技術,以進行ATP2A2的基因檢測。 

臨床表徵:
  患者皮膚上最早出現的典型病徵,是在青少年時發生搔癢的問題。過去曾報告過患者受熱、流汗、潮濕、日照、紫外線的暴露、口服皮質類固醇及皮膚上的外傷,會使症狀表現更為惡化,而有的女性患者在經期時,患部會如焰狀發紅(flares)。 

  病徵最為常是發生在手部(95%)。手掌的病徵常為點狀的角質(punctate keratoses ; 80%)、凹痕(80%)及出血斑疹(hemorrhagic macules; <10%)。 

  病灶一開始可能出現呈現混色(skin-colored)或黃棕色帶油膩的丘疹(papules)或疣的組織(warty texture)。這些病徵特別容易出現在皮脂區;像是前額、頭皮、髮際線、鼻翼、耳朵、胸部及背部。 

  約80%的個案會在鼠蹊、腋窩或女性乳腺下(submammary)等處的皮膚上,出現散佈丘疹;大約少於10%的個案,在這些區域的病徵會格外的嚴重,因而在鼠蹊、腋窩或會陰部,發生大面積、疣狀突出、持續生長的牛皮癬(vegetative plaques),而這些區域的病灶可能會發出臭味,而讓患者感到不便與煩厭。 

  指甲變異為重要的診斷依據,患者的指甲常出現白及紅色的直條紋,成縱向的指甲瘠(nail ridges)、裂痕(splitting)及過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甲上像三明治一樣並列的紅白直條,指甲邊通常伴隨有V型裂痕,為患者在指甲上最為特有的表徵。儘管少見,但手部的病徵亦有可能在腳上出現。

    約15%的個案會出現黏膜上的變異,表現出中央下陷狀(central depression)的白色丘疹。鵝卵石般的(cobblestone)病變最常出現在嘴巴,但也可能發生在肛門及生殖器黏膜(anogenital mucosa)。而口部的病灶可能會影響唾液腺而導致阻塞。 

  隨著時間,此症病情的嚴重度會時好時壞,為一慢性、反覆發生的疾病。患者也可能因為外觀及氣味造成心理壓力。與此症相關的嚴重併發症是患者會容易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特別是單純皰疹病毒、人類乳突瘤病毒及痘病毒等,如感染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不過,總體而言,此症的患者與一般人的預期壽命是相似的。 

  此症患者可能會有一些神經心理學上的異常;像是癲癇、智能障礙、精神分裂及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s)等表徵。目前有一些報導指出ATP2A2基因變異與一些神經精神異常有關,像是躁鬱症、智能障礙和認知能力的損傷等。

治療:
1.敷料
  局部的使用A酸(retinoids)可於三個月內改善皮膚角化過度的問題,然而過敏可能使治療的效果受到限制;合併潤膚劑及局部的使用類固醇,可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此外少數患者對局部5-fluorouracil(5-FU)的使用有效。 

2.藥物
  口服A酸為目前認為對此症患者最為有效的治療藥物,可使將近90%的患者達到症狀緩解,因而改善皮膚角化過度的問題,使丘疹較為平緩並減少臭味的產生。 但對此症患者來說,A酸的治療可能無法獲得長期的治療成效;當acitretin(維他命A)治療失效時可改以Etretinate。

  此外,可能會因副作用而無法長期使用A酸進行治療,副作用包括黏膜乾燥、對光敏感、高血脂、肝功能指數升高及骨骼增生等,並可能造成胎兒畸形,因此在用藥諮詢時需予以告知,並應建議個案做好避孕。 

  口服抗生素通常是需要的,以避免繼發的細菌重複感染。有時也會採取其他預防感染的方式,口服治療皰疹的藥物(acyclovir),可用以治療或抑制單純病毒皰疹的發生。此外曾有報告指出,口服避孕藥可減緩經期前後的焰狀發紅(flares)的問題。 

3.手術
  過去曾採行磨去皮膚疤痕之手術(Dermabrasion),以使患者角化過度的皮膚較為平坦,對於局部採電切術(Electrosurgery)及Mohs顯微攝影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發現都有不錯的效果。據報導指出,二氧化碳雷射切除(carbon dioxide laser ablation)輔以其他磨皮或切除術可以緩解疾病進程8個月到2年不等的時間;利用5-aminolevulinic的光療法也可以延緩病程6到3年左右。 

參考資料:
eMedicine-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107340-overview
NCBI: OMIM#124200- https://omim.org/entry/124200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