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1307
疾病類別:13
疾病名稱: IPEX症候群  ( Immune dysregulation, polyendocrinopathy, enteropathy, X-linked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759.89 (279.8、569.89、259.8、758.89)
ICD-10-CM診斷代碼:E31.0

病因學:
  此症是一免疫系統疾病,綜合了免疫功能失調(immunodysregulation)、多內分泌病變(polyendocrinopathy) 以及腸病(enteropathy)的X染色體性聯遺傳症候群,主要的患者皆為男性。 

  此症已被普遍視為一新生兒期的腸病及多內分泌病變所引起的症候群。此症大多數發生在小於六個月男嬰身上,所呈現的臨床症狀包括:成長階段中出現嚴重性水瀉(severe watery diarrhea)、胰島素依賴型(第一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IDDM)及皮膚炎(dermatitis),也常伴隨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此症將會於臨床上發展出一系列的自體免疫(systemic autoimmunity)問題,下列三項是患者常發生的指標性的症狀:嚴重水瀉、濕疹性皮膚炎(eczematous dermatitis)以及內分泌異常,大多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一般來說,患者第一個出現的症狀通常都是新生兒腸病;較輕微的患者也會在出生後6~12個月出現腹瀉的症狀。有時也會因為腹瀉造成吸收不良,進一步導致生長遲滯跟惡質症(Cachexia),食物過敏也是常見的症狀。

  在多數患者身上也都有其他自體免疫的現象發生,包括:庫氏試驗陽性貧血(Coombs positive anemia)、自體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自體免疫性低嗜中性球症(autoimmune neutropenia)以及腎小管腎病變(tubular nephropathy)等。

發生率:
  
此症為一相當罕見之症候群,目前並無任何準確之發生率。

臨床表徵:
  一般而言,下列的三項疾病特徵可於臨床上被觀察而做為指標性考量: 

病徵
臨床上的表現
內分泌異常
常出現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期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或第一年內;而且也會產生自體免疫性的甲狀腺疾病,而引發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或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腸病
發生慢性嚴重性水瀉,發病期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或第一年內;經由切片檢查發現在黏膜的固有層(lamina propria)上有絨毛萎縮(villous atrophy)與單核細胞浸潤(被活化的T細胞)的情形。
皮膚炎
可能出現典型的濕疹(typically eczematous)、紅皮症(erythroderma)、鱗片狀脫落性皮膚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以及乾癬般損傷(psoriasis-like)

遺傳模式:
  
此症為一X染色體性聯遺傳模式疾病。若母親為帶因者、父親正常,則第二代的男孩中,有50%機率完全正常,50%機率患有此症;女孩有50%機率完全正常,50%機率為帶因者;也有可能是患孩自發性突變而致病,在這種情況下,其父母下一胎的罹病的機率與一般人無異。

診斷:
  診斷必須依據臨床症狀來判定,截至目前為止,FOXP3基因是唯一被發現與此症有關聯的致病基因。罹患此症的男性患者及可能帶因者可以採用分子基因學檢測方法來進行診斷是否有帶有FOXP3基因變異;不過還是有部分患者在FOXP3基因上沒有發現突變,但其FOXP3 mRNA表現數值偏低,暗示可能有其他基因突變而造成類似的症狀。此外,宜針對各可能出現病徵的系統,進行以下的評估: 

系統
評估內容
內分泌
葡萄糖耐量測試、甲狀腺功能檢查以及針對胰島抗原(pancreatic islet antigens)與甲狀腺抗原(thyroid antigens)進行自體抗體檢測
血液
全血球計數與Coombs test
腎臟
血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肌酐酸(creatinine)濃度及尿液分析
免疫
血清IgGIgMIgAIgE濃度
其他
營養評估

在免疫功能失調的問題上,可再進行以下的生化學檢測內容:
•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的血清濃度升高
•出現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包括抗胰島抗原(pancreatic islet antigen)抗體、抗甲狀腺抗原(thyroid antigens) 抗體、抗小腸黏膜(small bowel mucosa)抗體等。
•出現自體免疫性貧血(Autoimmune anemia)、自體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或低嗜中性球症(neutropenia)。
•出現間歇性嗜酸性白血球症(Intermittent eosinophilia)。

治療:
1. 藉由監測水分攝取量來估算血液濃度
2. 在營養支持方面必要時可給予全靜脈營養療法(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或水解營養配方(Elemental formula)或低碳水化合物配方(low-carbohydrate-contacting formula)。
3. 針對糖尿病與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採取相關的症狀治療。
4.免疫抑制劑的使用(Immunosuppressive agents),去抑制T細胞的活化(T-cell activation);例如:單獨使用環孢靈(cyclosporin A)與親脂性抗生素(FK506),可與類固醇(Steroid)合併使用。不過可能產生抗藥性的副作用,長期來說可能會降低改善症狀及減少感染的療效。
5. 必要時以顆粒性白血球生成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來治療自體免疫性低嗜中性球症(autoimmune neutropenia),如此可以趨動骨髓中的血液幹細胞,將大量週邊血液幹細胞引入血液裡,再加上化學治療的效應,可以促進血液及免疫系統的復原。
6. 雖然骨髓移植是近來唯一能夠治癒此症的方法,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患者也必需面臨骨髓移植後產生排斥的種種風險,與僅有少數患者能夠長期存活的可能性。

預後:
  
罹患此症患者的預後並不理想,多數患孩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至第二年間會因代謝異常、嚴重性吸收不良或敗血症而使生命受到威脅。症狀較輕微的患者的生命期較長,不過目前已知還沒有男性病患存活過30歲的案例。

  應定期評估與監測甲狀腺功能、全血球計數及腎臟功能,尤其是血中尿素氮與肌酐酸濃度。在藥物使用上應避免產生腎毒性之藥物(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

參考資料:

NCBI: #304790 IPEX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dispomim.cgi?cmd=entry&id=304790

GENETEST REVIEWS:
http://www.genetests.org/servlet/access?id=8888890&key=-
tybNGdVab9ST&gry=INSERTGRY&fcn=y&fw=WocU&filename=/glossary/profiles/ipex/details.html


台大內科醫師合著,張天鈞主編。台大內科學講義 。2001, 第三版 。橘井文化。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