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279.12
ICD-10-CM診斷代碼:D82.0
病因學:
Wiskott-Aldrich氏症候群(WAS)是一種性聯遺傳症候群,病患因為無法製造正常的WAS蛋白(WASP)而致病。WAS蛋白負責細胞內訊息的傳遞、細胞骨架(cytoskeleton)組成、與形成免疫突觸 (immune synapse),亦即淋巴球與其他細胞的接觸與活化,因此缺乏此蛋白會導致血球細胞(包括血小板與淋巴球)的功能不正常。
遺傳模式及發生率:
Wiskott-Aldrich氏症候群(WAS)是一種性染色體遺傳疾病,其致病之WAS基因位於Xp11.23染色體位置上,在全世界的發生率約為25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一左右,多數患者為男性。
臨床症狀:
臨床上共有三個典型特徵,即溼疹、血小板低下且血小板體積小,以及複合型免疫缺損,但這三個特徵不一定同時出現,溼疹通常在出生一個月內發生,表現在頭皮、臉部、關節屈曲處及尿布包覆的鼠蹊會陰部。
最常出現的症狀還是自出生起即有血小板低下 (通常小於70,000/mm3) 且血小板體積小(mean platelet volume 小於2個標準差,常小於 5 fL),通常以血便、流鼻血、皮下點狀出血來表現,也可能會因腦出血或嚴重胃腸出血而致命。病患也易有病毒與細菌感染,包括中耳炎、皮膚敗血症、肺炎、腦膜炎,而以肺炎雙球菌感染特別常見。
在免疫方面,內因性免疫與適應性免疫 (體液性免疫及細胞性免疫)都有缺損,但免疫功能有高變異度(variable),常見血清中抗體IgG與IgM濃度下降,IgA和IgE上升,對多醣類抗原(polysaccharide)的抗體反應會減少,以至於易遭受莢膜多醣類型態的微生物感染。T細胞數目可以減少,淋巴球對分裂原之增生反應(mitoge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test)下降,延遲型過度敏感皮膚試驗反應下降。
由於免疫功能的失調,病患也易有食物過敏,若是能順利成長至青少年以後,則容易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惡性腫瘤的發生。自體免疫疾病,包括:自體溶血性貧血、血管炎、關節炎及發炎性腸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未經過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平均壽命約為8~14.5年,主要常見死因為感染 (44%),出血 (23%),和惡性腫瘤(26%),不過隨著醫療的發展,越來越多患者可以存活到成年期。不過年紀愈大和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更容易產生惡性腫瘤,可能與免疫失調或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有關。
診斷:
確定診斷須靠檢驗血球細胞是否缺乏WASP蛋白質的表現來確診,可利用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ting)或流式細胞分析儀(Flow cytometry)做診斷。亦可分析WAS基因是否有突變來做確診及產前診斷。至於帶因者可測到周邊血液之白血球細胞有非任意X染色體不活動性(non-random X-inactivation)。
治療及預後:
1. 傳統療法:
給予預防性定期免疫球蛋白靜脈或皮下注射(intravenous or 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s);預防性抗生素(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或抗病毒藥物(acyclovir)之使用,可分別可預防Pneumocystis jirovecii肺囊蟲肺炎與單純皰疹病毒感染;針對危及生命的血小板低下症可以給予血小板輸注,血液製品需事先經由放射線照射過以抑制淋巴細胞的活性,並減除白血球。病患需積極治療感染,濕疹合併皮膚細菌感染需使用局部類固醇與系統性抗生素治療。
若合併出現自體免疫疾病或抗血小板自體抗體造成之血小板低下症,可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系統性類固醇、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 (例如:anti-CD20單株抗體 rituximab)等治療。
2. 目前有效治療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重建免疫功能,恢復正常的血小板製造,改善溼疹、自體免疫疾病,並且能控制腫瘤的發生。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可以為骨髓、周邊血或臍帶血。
(1) HLA(人類白血球抗原)相合的兄弟姊妹 (matched sibling donor)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能及早施行
(2) 沒有血緣關係但人類白血球抗原相合者(matched unrelated donor)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年紀較大才做移植之成功率較低
(3) HLA不完全相合(mismatched donor)的移植成功率較差
3. 若找不到適合的骨髓捐贈者,或血小板數量仍很低之緊急出血時,可做脾臟切除手術。
4. 基因治療:
若找不到HLA相合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捐獻者,基因治療是具有潛力的替代性治療方法。以病毒載體(vector)矯正病患造血幹細胞的基因缺陷,再將此改造後的自體幹細胞輸注到病患體中。近年來國外已有患者施行基因治療且獲得部分症狀的改善,但是仍需常長期觀察此項療法的安全性。
病例報告:
這個2歲大男孩因為頑固性血小板低下症來求診。自他7天大起即發現有血便及血小板低下的狀況。因此開始接受血小板輸注(每月兩次)、口服類固醇及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的治療,但效果不彰。自出生不久後,雙頰即反覆出現溼疹。7個月大時的骨髓檢查,發現有巨核細胞增生。在他9個月大時因為急性中耳炎和舌邊緣壞死而住院。病理切片顯示單核細胞浸潤,骨髓檢查並未發現有癌細胞。
在他18個月大時,發現有頸部淋巴結病變與肺部浸潤,診斷為瀰漫性結核菌感染。因此開始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在家族史方面,由於母親為養女,故無法追溯其家族史。
實驗室檢查方面,血小板數量低下,而且體積很小。免疫球蛋白IgG、IgM 較低,淋巴球分類正常但是分裂原增生反應下降。
以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發現他的細胞缺乏WAS蛋白的表現,並且在WAS基因第2外顯子出現點突變,證實此病患罹患WAS。非任意X染色體不活動性檢查發現其母親為帶原者。目前他仍維持抗結核藥物使用,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俞欣慧醫師審閱更新
審稿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