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0118
疾病類別:01
疾病名稱: 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  ( Multiple Carboxylase Deficiency/ 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 Deficienc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270.9
ICD-10-CM診斷代碼:D81.819

  生物素酵素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哺乳類動物細胞的酵素,在肝臟、血清、腎臟中的濃度特別高,其主要功能是將生物素胺酸(biocytin)切割為生物素(biotin),以維持生物素的量。生物素為嘧唑衍生物,是人體所需的水溶性維生素,存在於許多自然食物中,可透過腸道細菌大量合成。生物素在依賴生物素的酵素中扮演輔酶的角色,此依賴生物素的酵素包含四種人類羧化酶。這些羧化酶包括: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丙基輔酶A羧化酶(propionyl-CoA carboxylase)、三甲基巴豆醯輔酶A羧化酶(3-methylcrotonyl-CoA carboxylase)與乙醯輔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於正常情況下,生物素與這些酶共價結合後,經過蛋白質分解代謝成生物素胺酸,再經過切割回復成游離的生物素以持續輔酶角色的功能。多發性羧化酶可影響切割過程,當缺乏或不足時,便會削減形成游離生物素的步驟,使游離生物素減少,減弱依賴生物素的酵素之功能。這些羧化酶在代謝媒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若缺損將造成脂肪酸合成、胺基酸代謝與醣質新生的異常。因酵素完全或部份缺乏使得臨床表現有程度上的差異,包括:神經、皮膚、免疫與眼睛方面的異常。

遺傳模式:
  
此病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HLCS基因位置在第三號染色體的長臂上(3q25)。在美國,其盛行率約佔出生人口的6萬分之一。

症狀:
  儘管多發性羧化酶缺乏症一開始被認定為早發性疾病,但經過觀察發現此症個案發病年齡範圍相當的廣泛:有觀察到於出生後數小時後發病之個案也有發現直到8歲才發病的案例。將近半數的患者皆有類似嚴重有機酸血症的一些症狀,包括:嗜睡、張力低下、嘔吐、癲癇、低溫等。一開始最常被發現的臨床症狀主要為呼吸方面的問題,如:呼吸急促、快速深層呼吸(kussmaul breathing)。嚴重的代謝酸中毒、酮酸中毒及高氨酸血症往往會導致患者昏迷或早夭。症狀較輕微或晚發型患者也可能因為代謝酸中毒或典型有機酸血症反覆地造成患者生命危險。此外經生物素治療之早發性患者或較輕微未接受治療的個案,可能出現發展遲緩、掉髮、皮膚病變等症狀。其中皮膚病變包括:紅斑、鱗狀皮膚疹,或類似脂漏性皮膚炎、魚鱗癬,念珠菌感染也可能反覆的發生。此症之個案其免疫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包括T細胞數目減少等。 

診斷:
  
串聯質譜儀分析往往發現C3及C5OH上升。

  有機酸分析顯示3-hydroxyisovaleric acid顯著升高,通常3-methylcrotonylglycine與lactic acid也會升高,伴隨3-hydroxypropionic acid與3-methylcitric acid微量升高。某些患者因慢性乳酸血症而被確認出來。藉生物素加入培養淋巴細胞的多寡,來檢測細胞的羧化酶活性,可快速辨別出此病。通常可藉HLCS基因突變檢測作為確診方法。 

治療:
  
治療方式為口服生物素,通常每日給予200mg即足夠消除與預防此病的所有臨床表現,但視神經與聽神經功能則未必能完全治癒。痙攣性下身輕癱一旦發生則難以改善。

預後:
  
經過治療之後,其預後良好且擁有正常的生活。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永久的神經、眼睛與聽力的傷害。儘管此病非常罕見,若能早期確認,及時治療,將可讓所有病徵獲得逆轉性變化。透過二代新生兒篩檢,藉由串聯式質譜儀可早期檢測出此病。

罕見疾病基金會 鄭逸芬遺傳諮詢員 編譯(2004/06/30)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 黃正宏醫師 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及本會「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