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1010
疾病類別:10
疾病名稱: 假性軟骨發育不全  ( Pseudoachondroplastic Dysplas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756.4
ICD-10-CM診斷代碼:Q77.8

疾病史:
  此症患者在一出生時通常會被視為正常的,但到了2歲時成長速度就會低於一般的生長曲線,可觀察到患者體型較小,手臂也較短。通常是因為步態情形在6個月大時至4歲之間出現搖擺的模樣被注意到進而確診。智力是正常的。儘管隨著年紀的增長其脊柱變化的狀況能被解決,長骨的骨骺變化卻會日益嚴重,並造成漸進性的惡化與嚴重的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遺傳模式:
  
為一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已知其缺陷基因是位於第19號染色體上的軟骨低聚體基質蛋白基因(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 gene, COMP)。男女的發生機率相同。被報告出的多數患者多為散發性,由患者新生的突變所造成。然而,患者本身有一半的機率會將COMP基因變異傳給子代。

  另外有相當罕見的情況是父母本身未罹病,但是精子或卵子上有致病性突變,因此在精卵受精時有可能會產生性腺鑲嵌型(gonadal mosaicism),所以同時會產生正常和異常的精卵,若是這種情況,下一胎仍患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罹病較高。

  此症的外顯率為100%。

臨床特徵:
生長發育:出生身高正常,通常在2歲左右被觀察到身高不足,最後發生中重度的四肢短小之身材矮小。成年男性身高平均為120公分;女性則是116公分。

顱顏部:頭圍與臉部正常

肢體:四肢較短,合併指頭短小。患者韌帶及關節會出現鬆弛,尤其是手部、膝蓋、與腳踝,但手肘的伸展可能受限。患者的肘關節與膝關節較大。此外,患者下肢常出現膝外翻(genu valgum)與膝內翻(genu varum)等,甚至是風吹式變形(windswept deformity)。 

脊柱側彎或前彎:腰椎脊柱可能出現前凸、後凸或脊柱側彎。

退化性關節炎: 上肢或脊椎可能在成年早期便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此外,全身關節亦會出現進行性的退化性關節炎。約一半的病人最終需要髖關節置換術(Hip replacement therapy)。

頸椎: 齒突骨發育不全(odontoid hypoplasia)不常見,但偶爾會出現,可能造成頸椎不穩,進而壓迫脊髓神經。

影像檢查:患者會有骨骺骨化延遲以及長骨末端不規則骨骺板及幹端(metaphyses)的現象。也可能出現小型的股骨頭骨骺、小而短的股骨頸,以及不規則且外擴的骺端邊緣、骨盆較小,髖臼發育不良,隨著年紀增長,邊緣不規則且可能硬化將更為明顯。患者也會有顯著的短指症,X光可以看到短小的掌骨和指骨,骨骺小或呈圓錐狀,骺端不規則;腕骨小且形狀不規則。脊椎方面,側面觀可見椎體前側有啄狀突起或舌狀突起。這種椎體的特徵性外觀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正常化,因此在兒童時期取得用於診斷的X光影像尤為重要。

治療與照護:
  患者需定期追蹤生長、評估骨頭變形及退化、關節韌帶的鬆弛程度,當患者活動時應保護關節避免受到傷害。若懷疑頸椎異常,建議安排頸部核磁共振來評估是否有脊髓壓迫,並避免頸椎過度彎曲或伸展。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脊柱側彎的現象並不常見,但是針對嚴重脊柱側彎的患者就必需考慮採用手術來進行矯正。關節痛可以用止痛劑來控制,但並無系統性研究可評估在此症中疼痛控制有無效用。在兒童時期可以考慮進行切骨術來減低肢體的畸形現象。身高不足的部分,及少數的病人曾經施行腿骨延長術,然而效果未知。

  有關身材短小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包括污名化(stigmatization)與歧視(discrimination)等狀況,必需特別小心處理,並且給予社會支持。

預後:
  
針對患者臨床表徵的發展,應定期接受遺傳科醫師或小兒骨科醫師的檢查與評估。懷孕的女性患者通常骨盆會較小,應考慮採用剖腹產的方式生產較安全。 

參考資料:
Jones, Kenneth Lyons. Smith's recognizable patterns of human malformation. 5th Edition. 1997.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87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4年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