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1406
疾病類別:14
疾病名稱: Laron氏侏儒症候群  ( Laron Syndrome (Laron Dwarfism)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59.4
ICD-10-CM診斷代碼:E34.321

病因學:
        兒童生長遲緩的情況,最常見的原因是生長激素不足。人類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後,須有「受體」結合,活化特定的蛋白酶,才能將訊息傳遞而發揮功能;同時,生長激素會刺激肝臟分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執行促進生長及再生的功能。

        萊倫氏症候群(Laron syndrome)是一種生長嚴重遲緩的罕見疾病,也稱為「生長激素遲鈍症候群」。主要是由於生長激素的受體基因(GHR)的缺損或突變,導致生長激素的作用受到阻礙,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也就是說,如果父母雙方均帶有此隱性的基因缺陷,則每胎有四分之一的機率產下罹患此病的孩子。廣義上,此症包含一群生長激素受體下游訊息傳導受到阻礙的缺陷,無法產生足量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或是造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本身的缺失。 

遺傳模式:
        Laron syndrome個案大多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在GH receptor (GHR, chromosome 5p13-p12)發生突變、缺失或插入,父母各帶一個突變的基因,但父母沒有症狀。而LS-like phenotype 是在生長激素傳導發生缺陷,主要是在STAT5B gene (chromosome 17q21.2)發生突變。

發生率:
        很少見,全世界只有約 250個人被診斷,盛行率1-9 / 1,000,000,男女比例相同。

臨床症狀:
        萊倫氏症候群的病人在臨床表現上有嚴重的生長遲緩、身材迷你,是同齡者等比例縮小,搭配上藍色的鞏膜,看起來就像是洋娃娃,他們不同於軟骨不全症患者的頭臉身體正常、四肢短小,也與透納氏症患者窄臉、短頸不一樣。其他的症狀有:骨齡延遲、馬鞍鼻、聲音音調高亢、男性生殖器較小、骨質疏鬆、肌肉發育不良、運動能力發展遲緩等症狀。

        從生化檢查可以發現有低血糖(嬰兒期)及胰島素低下的情形;血漿中的生長激素通常會升高,但患者的數值差距卻非常的大;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的量會降低,和一般生長激素缺乏的患者不同。另外檢測生長激素結合蛋白,可以發現部分患者數值較低,與GHR突變部位有關。

診斷:
        萊倫氏症候群目前在醫學上大多是以臨床特徵來診斷,如骨齡測定、外觀、生長情形……等,病人生長激素分泌正常,但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的濃度低,經生長激素刺激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的濃度仍低。通常也會用較低的生長激素結合蛋白(GHBP)來做診斷的依據,但診斷不能完全依靠生長激素結合蛋白的數值,因為在某些病人中,也曾發現此一數值是正常的。

治療:
        目前臨床醫學上,使用一種人類基因重組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recombinant human IGF-1)來治療,普遍來看有不錯的療效。因為它可以刺激成骨細胞生長,能增加骨質密度,刺激肌肉細胞生長和分化,防止肌肉蛋白質的降解,增加肌肉組織含量,並具有促進血液流通和細胞再生、提昇新陳代謝、增加人體整體體能的功能。對於嬰兒照護方面,要注意多加以餵食,監測血糖以避免低血糖的情況發生。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2年李正婷醫師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