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1403
疾病類別:14
疾病名稱: 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 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
272.0
ICD-10-CM診斷代碼:E78.0

病因學: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是一種血液中脂肪無法回收代謝的先天疾病,導致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數值過高。患者於出生時血脂即偏高,隨年紀增長而上升,同合子患者時其低密度脂蛋白數值是正常人的4-6倍(500—1200 mg/dL),但三酸甘油脂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嚴重上升,導致早期冠狀動脈和主動脈近端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沉積,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表現為心絞痛和心肌梗塞;但中風的風險和一般人相同。由於極高的膽固醇,黃色瘤(黃色膽固醇堆積的斑塊)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惡化。黃色瘤可發生在眼瞼周圍以及肘部、手部、膝蓋和腳部的肌腱內。未經治療的患者,男性和女性在50歲和60歲時發生致命或非致命性心臟事件的風險分別為30〜50%。

發生率:
  血清膽固醇升高,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VLDL)與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正常。脂蛋白電泳分析(lipoprotein electrophoresis)(較少進行):用於確認高脂蛋白形式,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電泳分析透過電流正負極把不同的脂蛋白分列出,然後觀察每種含量多少。高脂蛋白症(hyperlipoproteinemia type II)第二型可藉由此技術被確認。

1. 早發性的心血管疾病(Prema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如心絞痛(Angina pectoris)等,可能需執行氣球擴張術(PTCA)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來治療心臟血管狹窄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2.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短暫的缺血性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 、腦血管意外/中風(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Strokes)、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OD)。

3. 早熟性動脈粥樣硬化(premature atherosclerosis)的家族史

4. 身體上的症狀(不是每位患者都會有症狀):
黃色瘤:肌腱變得濃稠是由於小吞噬細胞的聚集且填滿了膽固醇、黃斑瘤(Xanthelasma):眼瞼皮膚上略隆起的黃色斑塊,內含脂類物質、角膜老年環(Arcus senilis corneae):角膜周邊部基質內類脂質沈著、虹膜上有發白的退色點。另外,在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胎兒發現,僅有極少數脂質會聚集在大動脈與與冠狀動脈的血管內膜中。在接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治療的人中,黃色瘤會變小。當黃色瘤發生時需鑑別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膽道硬化、骨髓瘤及腎病症候群等。

遺傳模式:
  當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缺陷時,會使得肝臟無法移除血液中的LDL,以致血中的LDL濃度升高;因此與LDLR相關的基因對於維持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一旦這些相關基因產生變異的話,都可能會造成此症。

  FH的最常見原因是LDL受體(LDLR)基因的致病性變異,LDLR基因位於第19號染色體短臂(19p13.2)的位置上,約有85—95%的患者是因LDLR基因變異而致病。第2號染色體2p24.1的位置上的載脂蛋白(ApoB)基因變異,導致LDL與LDL—R的結合減少,約占5%的患者;第1號染色體1p32.3的位置上的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 (PCSK9)基因功能獲得性(gain—of—function)突變,PCSK9會過度與LDLR結合而導致LDLR被分解,大幅減少肝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受體,約占1%的患者。

  這些基因都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表示子女只要從父母一方遺傳到變異基因,則為「雜合子」家族高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值從出生時期就會偏高並隨年紀慢慢增加,常會超過300,建議從8歲後開始接受藥物、飲食控制血脂;如果子女從父母雙方各遺傳到一條變異基因,則為「同合子」家族高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值可超過600,這類患者死亡率極高,需要洗血過濾LDL。

  目前國內 LDL受體基因變異的發生率約為1/500;至於ApoB、PCSK9的基因異常發生率約為1/2,500。

診斷:
  根據臨床的變異性與研究技術的方法來評估與追蹤患者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給予建議與治療。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4年亦整理出台灣民眾適合的診斷標準如下表;建議患者進行基因診斷及家族成員基因篩檢,以釐清個人的血管疾病風險。

台灣 FH 建議診斷標準(修訂自 Dutch Lipid Clinic Network)


早發性:男性< 45歲,女性< 55歲

[FH 診斷結果]
確定是(Definite)> 8 分
極可能是(Probable) 6—8 分
可能是(Possible)3 — 5 分

治療
預後:
  多重管道的治療方式,生活作息(戒菸、減重、運動、水解纖維攝取及少油飲食)和及早藥物治療都是必需的:
1. 飲食控制:生長中的小孩每日卡路里脂肪盡量小於30%。含水解纖維素飲食(每天至少10克),水果、蔬菜有益降低血中膽固醇。
2. 降血脂藥物:異合子帶因的兒童建議於2歲後定期篩檢血脂數值,兒童的低密度脂蛋白高於160mg/dL時即應開始藥物治療。為了防止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常用的口服藥物如高劑量statin,ezetimibe及bile acid螯合劑等,目前有新一代的口服或針劑藥物可以使用,如:mipomersen、lomitapide、alirocumab及evolocumab等。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療目標為低於100mg/dL,已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控制在70mg/dL。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亦需追蹤治療。
3. LDL分離術:同合子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常因為基因缺損造成飲食及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需針對超高的血脂進行血液透析(LDL分離術)加速排除LDL,改善皮膚的黃色瘤及心血管病變。不過小孩接受長期LDL分離術會是比較不舒服。
4. 肝臟移植:移植正常肝臟組織,分泌酵素發揮排除LDL功能,但須終身免疫控制劑服用。
5. 未來可能會發展出基因療法。

預防:
  國內學童體位和營養調查,可以篩檢血中總膽固醇低於170 mg/dl最好,當>240 mg/dl有極高危險性,三酸甘油脂及LDL—C也應定期檢查。也須注意患者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抽菸、糖尿病和高血壓等風險,須注意自身體重、健康飲食及定期運動。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歐宗穎/李妮鐘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本會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