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布魯頓氏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是一種會影響免疫系統的疾病,患者身上周邊血液的成熟B細胞幾乎測不到。由於B細胞發育成熟後可以產生免疫球蛋白(抗體)來對抗外來物質,因此症患者無B細胞與免疫球蛋白低下,非常容易感染。
此症的患童在剛出生的前幾個月通常是健康的,這是因為他們體內還有媽媽在懷孕時提供給嬰兒的抗體,但是當來自媽媽的抗體逐漸減少後,患童會在6個月左右(4-12個月大)開始發生反覆性感染,尤其是細菌感染,包括:肺炎、支氣管炎、中耳炎、結膜炎和鼻竇炎,感染導致慢性腹瀉也常見。急性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的時間會延長,另一方面,反覆肺炎可導致慢性肺部疾病或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相較於細菌感染,患者對於腸病毒或黴漿菌感染較為嚴重。
發生率:
約每百萬人中會有3〜6位患者,多數患者為男性。
遺傳模式:
為一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疾病,代表女性患者身上必須要同時有兩條缺陷的X染色體,才會發病,若只被遺傳一條有缺陷的基因,則是無症狀的帶因者;但因男性僅代有一條X染色體,所以只要X染色體上有致病缺陷即會產生症狀。女性帶原者所生育的子代中,有50%的男孩會罹患這個疾病,而有50%的女孩會為帶原者。在男性患者所生育的子代中,所有的女兒則皆為帶原者。
而此症約有一半的患者是沒有家族史的,其中有部分患者是因母親為帶原者而致病;而其他患者則是因自發性突變而致病。
病因學:
此症是因位於X染色體上Xq22.1位置上的BTK基因產生突變而致病。這個基因轉譯出的BTK蛋白質對維持B細胞的發育跟維持正常的免疫系統功能相當重要。大多數的BTK基因突變會無法產出BTK蛋白質,使得B細胞無法正常發育成熟,而無法製造出足夠的抗體。一旦身上少了抗體,免疫系統不能去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攻擊,而造成感染的發生。
治療:
此症的治療主要是定期注射γ球蛋白(gammaglobulin),靜脈或皮下給予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IVIG)或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SCIG)),補充患者缺乏的抗體,來預防細菌感染。如此可大幅減少感染及住院的次數。有些病人需要慢性預防性抗生素。另外常規疫苗施打在對於XLA病患而言,幾乎無法有足量抗體產生,且應避免使用活性減毒病毒疫苗。
病例討論:
這個18歲男孩從小就常常有上呼吸道感染,8歲開始出現兩側膝關節炎的情形。一直到10歲時才發現有低免疫球蛋白的現象(total Ig<100mg/dL)。在他13歲時所做的實驗室檢查數據顯示他的周邊血液中沒有 B細胞,骨髓檢查同樣證實B細胞生成異常,只停留在pre—B細胞階段(CD19:5/200, CD20:0)。至於刺激原T細胞增生反應(Mitogen stimulation T cells proliferation tests)正常。家族史亦顯示他的3個舅舅分別因為肺炎,敗血症,和腦膜炎而皆在年幼時死亡。
他在診斷確定後開始接受每個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輸注,IgG約維持在300—500mg/dL左右。但是他仍然常常感染,包括肺炎住院14次和嗜血桿菌敗血症3次。
因此他接受了鼻竇炎手術,並且提高了每月輸注免疫球蛋白的量(0.75 g/kg)。肺功能檢查顯示有中度以上的阻塞性肺疾病並且持續惡化。到目前為止,他可以自由行動但是有呼吸困難的問題。
疾病討論:
布魯頓式低免疫球蛋白症最早是由Bruton 在1952年所報告。
此病是一種性聯遺傳疾病,BTK(Bruton agammaglobulinemia tyrosine kinase)基因位於Xq22染色體上,病患因為BTK基因變異而無法製造正常的BTK蛋白,進而導致B淋巴球發育終止,在骨髓內B細胞停留在pro—B細胞階段,而無後續pre—B細胞、不成熟B細胞之發育,周邊血液測不到成熟B細胞。
臨床表徵包括容易反覆性的感染,通常從4到6個月大開始,尤其以細菌(pyogenic encapsulated bacteria)和腸病毒為主。但是仍有10%〜21%的病患會遲至3到5歲以後才發病。
主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鼻竇炎,中耳炎,腦膜炎,敗血症等。其他少見的表現包括關節炎,慢性營養不良,中性球低下等易常見。身體檢查發現沒有週邊淋巴組織包括腺狀體,淋巴結等。實驗室檢查發現為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血清中IgG、 IgA、 IgM皆缺乏),缺乏功能性抗體如Anti—A, Anti—B isohemagglutinins或DPT,Hib,pneumococcus IgG 等疫苗抗體。週邊血球中沒有B淋巴球,骨髓檢查可見pre—B淋巴球,T淋巴球的數目與功能正常。確定診斷仍須靠(1)血球細胞缺乏BTK蛋白質的表現,可利用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ting)或流式細胞分析儀(Flow cytometry)檢測,(2) BTK基因突變分析來做確診及產前診斷。BTK帶因者可由周邊血液細胞非任意X染色體不活動性(non-random X-inactivation)與BTK基因檢測得知。
預後方面:XLA患者過去常在幼年死亡,目前醫療水準進步之下有部分病患可存活到成年(20到40歲以上),可以併發慢性肺病變,慢性中耳炎,聽力喪失,心肺病變等。惡性腫瘤的機率亦較一般人為高。
參考文獻:
1. Gene Home Reference :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x-linked-agammaglobulinemia
2. Genereview :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53/#xla.Management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俞欣慧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