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1203
疾病類別:12
疾病名稱: 血小板無力症  ( Thrombasthenia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87.1
ICD-10-CM診斷代碼:D69.1

致病機轉:
  血小板無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是一種先天性凝血異常疾病,患者受傷時,血液無法正常凝結,而造成血流不止。血液凝固的機制十分複雜,是由細胞生物訊息傳遞來控制一連串的生物化學變化,而醣蛋白2型及3型複合體(glycoprotein IIb/IIIa platelet surface fibrinogen receptor complex)為血小板表面的受體,主要功能在於連結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使血小板彼此連結聚集。血小板無力症之致病原因為醣蛋白2型及3型複合體發生功能缺失,造成血小板無法聚集,因而造成血液凝固不易。此病症屬於體染色隱性疾病,其致病基因為位於第17對染色體上的ITGA2B或ITGB3基因,只要其中一個基因發生異常,就會產生疾病。


症狀:
  臨床上,血小板無力症可依據醣蛋白2型及3型複合體缺乏的程度而區分為為3種類型:第1型為最嚴重之類型,其醣蛋白2型及3型複合體幾乎完全缺乏,低於正常值的5%。第二型症狀嚴重程度屬中等,較第1型輕微,醣蛋白2型及3型複合體為正常值的5-20%。第三型症狀嚴重度不一,醣蛋白2型及3型複合體為正常值的20%以上但是缺乏正常功能。

  一般而言,患者於出生後,即發生黏膜及皮下出血現象,皮下出血大多無害,並不會造成疼痛或具有危險性;而黏膜出血則較難控制,通常發生於孩童換牙或咬到舌頭或兩頰,不明原因的鼻出血更是經常發生。少數情況下,腸胃道出血及顱內出血也會發生,因此必須經常透過各種檢查,來監測患者是否有其他身體部分不明出血;對於女性患者最危險之處在於月經來潮,經血過多是女性患者最常面對的問題。

診斷:
  因血小板無力症不易與其他血液疾病(如血友病或凝血因子缺乏等)做區分,鑑別診斷必須依賴各種血液之生化檢驗。血小板無力症患者的血小板數目及形態並無異常,凝血酵素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份凝血酵素時間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皆正常,但出血時間以及血小板功能分析試驗(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100,PFA—100)會比正常人延長,表示血小板會有無法正常聚集的現象。確認診斷可以利用血小板聚集試驗(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確認血小板功能異常的狀況,或使用流式細胞儀和單株抗體來辨識血小板表面的醣蛋白是否異常,亦可用基因診斷,調查ITGA2B或 ITGB3基因是否產生致病突變。

治療:
1. 控制流血現象:治療血小板無力症最重要的是在第一時間控制血流不止的現象,方法如下:
(1) 使用藥物治療,如針劑AmicarTM或口服劑CyklokapronTM等。對於女性患者,可使用口服避孕藥以減輕經血過多的情況。在2014年6月,美國FDA核可rFVIIa (NovoSeven RT)來治療此症的急性的中重度出血症狀或是用於手術療程時防止出血。 
(2) 輸血小板(Platelet transfusion):通常保留在患者嚴重出血時使用,同時必須使用白血球濾過的血小板,以避免患者經常輸血小板所產生的免疫問題。同時,患者必須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避免多次輸血所造成的感染。

2. 平日預防:
(1) 患者必須注意避免服用任何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如阿斯匹靈類或其他抗免疫反應的藥劑。
(2) 避免各種大小外傷,患者必須多注意自身安全,並隨時注意身體健康。

預後:
  此症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很大,即使是同一家族的患者,也會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自發性出血的頻率會逐漸減少。不過血小板無力症若經治療及細心照料後,一般預後十分良好,家人及患者齊心對抗病魔,患者仍可擁有健康正常的生活。

參考資料:
1. Glanzmann Thrombasthenia: Mark J Shumate; eMedicine: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200311
2. Thrombasthenia of Glanzmann and Naegeli; OMIM: https://omim.org/entry/273800 
3. Glanzmann Thrombasthenia, An Inherited Bleeding Disorder: Ginette Lupien et al;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Hemophilia Care.
4.Botero JP, Lee K, Branchford BR, Bray PF, Freson K, Lambert MP, Luo M, Mohan S, Ross JE, Bergmeier W, Di Paola J; ClinGen Platelet Disorder Variant Curation Expert Panel. Glanzmann thrombasthenia: genetic basis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Haematologica. 2020 Apr;105(4):888-89


醫療服務組遺傳諮詢員陳冠如 編譯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遺傳科 林炫沛主任 審稿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周書緯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見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