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分類與介紹
分類代碼:1410
疾病類別:14
疾病名稱: 第一型遺傳性維生素D依賴型佝僂症  ( 25-Hydroxyvitamin D1-Alpha-Hydroxylase Deficienc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268.0
ICD-10-CM診斷代碼:E83.32

病因學:
  第一型遺傳性維生素D依賴型佝僂症為一罕見的遺傳性維生素D(vitamin D)代謝異常疾病。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促進腸道鈣質吸收,調節體內鈣磷平衡,也因此促進骨骼成長及健康。而維生素D由日曬或食物吸收後,需要數種酵素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此症患者因為構成活性維生素D之合成酵素缺乏而無法調節鈣的吸收和磷酸鹽的平衡,造成低血鈣症,減緩骨礦化作用(bone mineralization)而引起骨骼軟化。因為鈣對骨骼跟牙齒發育十分重要,因此患者的骨骼及牙齒發育會有問題。

  另外患者會有低血鈣症,副甲狀腺因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不足,分泌副甲狀腺激素(PTH)來刺激骨骼釋出鈣離子,造成次發性副甲狀腺亢進,也使得增加磷由腎臟排出,導致低血磷。臨床特徵以骨頭礦化異常與佝僂病(Rickets)為主,也可稱之為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vitamin D dependent rickets)第IA型。


骨礦化作用(bone mineralization)(補充說明)
  骨質生成時磷酸鈣的沉積,就稱之為礦化作用﹙mineralization﹚。骨骼主要的礦物質成分為磷酸鈣與氫氧磷灰石(hydroxyapatite),造骨細胞﹙osteoblast﹚負責製造新骨,首先會合成膠原蛋白等基質,然後再進行礦化作用﹙mineralization﹚,使磷酸鈣結晶沉澱在基質上而形成堅硬的結構,如此健康成熟的骨骼就足以支撐身體的重量與活動。

發生率: 
  佝僂症的發生率約為1/200,000,而此種型別的佝僂症發生率極低(約為1-5 / 10 000),且皆為基因缺陷造成,與飲食或日照不足無關。


遺傳模式:
  為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父母親雙方各帶有此一缺陷基因,不分性別,每一胎皆有1/4機率可遺傳此症。已知缺陷基因為25-hydroxyvitamin D3-1-alpha-hydroxylase (簡稱CYP27B1),位於第12號染色體12q14.1的位置。

分類與臨床特徵:
  此症患者的症狀通常在出生後幾個月就出現了,脆弱的骨頭會造成骨痛跟生長遲緩且容易骨折,腿部也因支撐力不足造成彎曲。骨頭新生的部分(骨骺端)會變寬,特別是在膝蓋、手腕跟肋骨中,即所謂的佝僂病。有一些患者也有牙齒異常的症狀,如牙釉質薄和蛀牙。肌張力低下跟肌無力也是常見的症狀,有部分患者也會有癲癇的問題。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第IA型
(vitamin D dependent rickets type IA)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第IIA型
(vitamin D dependent rickets type IIA)
腎臟中的1-α-水解酵素(1-α-Hydroxylase)缺乏(CYP27B1) 維生素D接受器基因缺陷(VDR)
血清中1,25-dihydroxyvitamin D3數值明顯下降
,但血清中25-hydroxyvitamin D3數值正常。
血清中1,25-dihydroxyvitamin D3數值明顯上昇
嬰兒期佝僂病,胺基酸尿症(aminoaciduria),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parathyroidism)。
嬰兒期佝僂病和脫髮(alopecia)特徵
兩者皆有嬰兒期生長發育緩慢,手足強直,抽搐,瘦弱,骨頭畸形,癲癇現象。

治療及預後:
1. 補充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藥物
        可治療低血鈣(hypocalcemia)症狀,目前國內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vitamin D dependent rickets)患者申請使用時,需附醫學中心之診斷証明。


  不過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過量會造成高血鈣症,且在某些情況會導致高尿鈣症(hypercalciuria);用藥初期階段,應時常偵測血中鈣與磷的數值(每星期兩次)。如果發生高血鈣症時,應立即停止用藥。鑑於許多藥物都會分泌於人類乳汁中,且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對受乳嬰兒具有潛在的嚴重不良反應,所以應在停止哺乳或停止用藥之間作一選擇,並考慮藥物對母親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1. http://www.gpnotebook.co.uk/simplepage.cfm?ID=-194314225
2. https://omim.org/entry/264700
3. https://ghr.nlm.nih.gov/search?query=1%CE%B1-Hydroxylase+Deficiency
4. http://www.merck.com/mrkshared/mmanual/section1/chapter3/3d.jsp
5.  https://www.orpha.net/consor/cgi-bin/OC_Exp.php?lng=en&Expert=289157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 童怡靖醫師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