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命懸一線

曾命懸一線

高雪氏症男孩轉大人

蕭仁豪一早騎車趕上班,他做電腦繪圖、舞台設計,工作之餘,畫畫、養魚、騎著車四處拍照,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對仁豪而言,每一天都享受著隱身人群的幸福感。罹罕病的苦痛被藥物帶走了,自稱用藥後「脫胎換骨」的仁豪,再也不必擔心旁人異樣眼光,童年那段活在鎂光燈下的日子遙遠得像夢。

讓時光倒流到1998年的夏季, 13歲男孩蕭仁豪坐在輪椅上,刺眼的攝影鎂光燈在他變形的身軀上此起彼落。

他的母親賴阿美緊握他的手,召開記者會,懇請捐助孤兒藥。他有藥,但藥在美國,費用高昂,每一天,都可能是蕭仁豪的人生終點,讓仁豪現身是不得不的最終救命索。

「一個性命垂危的孩子坐在這裡,社會大眾決定要不要救他。」為了搶救蕭仁豪,罕媽陳莉茵與罕爸曾敏傑持續動員媒體關注,一邊全力奔走,從醫生、立委、衛生主管機關著手,爭取救命藥物。擔心改變制度緩不濟急,伊甸基金會率先紓困,捐助260萬的買藥錢。

在社會催促下,政府火速一個月通過健保給付支付藥費。蕭仁豪是台灣第一個因凝聚社會、官方共識救起來的罕病孩子,成為第一個接受酵素療法的患者,也開啟罕病基金會成立的前奏曲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罹患罕見疾病高雪氏症的蕭仁豪(左)在母親、陳莉茵和曾敏傑等人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時任藥政處長胡幼圃(右),前來關心,在輿論催促下,政府火速一個月通過健保給付藥費,他成為第一個健保給付酵素療法的患者。圖/賴阿美提供

時間回到,1998年4月2日,奔走了兩年的陳莉茵,為兒子秉憲爭取到高血氨症健保給付。這是罕媽的韌性發威,持續奮鬥的成果,當聽到健保通過給付高血氨症藥物時,她激動不已,謝謝全民繳了健保,讓病兒有藥可用。

自家的孩子得救了,其他的罕病孩子呢?從那一刻起,陳莉茵下定決心把小愛變大愛,成立基金會

設立基金會必須在二年內募資1000萬,對職業婦女陳莉茵和擔任教授的曾敏傑而言,這是望塵莫及的天價。

但這高如天上月亮的目標沒有嚇跑她,陳莉茵透過媒體的報導,讓國人在短時間內認識罕病。這些罕病孩子想要活下去的呼喊,需要媒體擴音才能被聽見。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罕病基金會推手陳莉茵(右)與罹患罕病的兒子吳秉憲(左)合影。圖/罕病基金會提供

天價罕藥 賣房付不起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21年前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讓國人在短時間內認識罕病,聯合晚報當年率先報導台灣少有人知的罕見疾病兒,讓國人直面遺傳最深沈難解的習題,促成罕見疾病法立法及基金會成立。圖/報系資料照

這樣的登高一呼,引出了仁豪的故事。仁豪當時已命懸一線,想做骨髓移植救命,排斥風險太高,賴阿美和先生不敢冒險,「能過幾天就是幾天」,束手無策之際,看到媒體上的陳莉茵又燃起一線生機,於是聯絡上陳莉茵。

有藥卻付不起,只能眼睜睜看孩子受苦,陳莉茵太了解罕媽的無助,加上當年罕病醫療資源取得不易,她覺得健保是唯一機會,理應優先照顧弱勢和急難的病患,媒體或許可以幫助這一家人

聽到要接受記者訪問,阿美也怕,大兒子鼓勵她說:「媽,我們不能一直躲著哭泣,要站出來,爭取權益,站出來就會有更多人願意挺身而出。」

來不及長大的兄姊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罹患罕病的蕭仁豪(中)從小肝脾腫大,嚴重到難以行走,需要媽媽 賴阿美(左)攙扶。圖/賴阿美提供

這是最後一線生機了,賴阿美一定得抓住,因為仁豪的兩個兄姊,從小也是莫名腹脹如鼓,最後肝脾腫大,七孔流血。眼見最小的仁豪,五歲時確診「高雪氏症」,肚子一天天鼓起來,痛到無法吃飯洗澡,在沙發上疼痛翻滾哭叫,鼻血跟著流出。救不起孩子,淚流不停的父母,但是再多的眼淚也洗不去孩子身上的苦痛。

到了青春期,仁豪嚴重到需拄著拐杖走路,上學時要媽媽背,還得忍受同學猛盯著他看,他變得不愛跟人接觸說話,因為從別人的眼神中,感受到輕視,漸漸排斥與人溝通,躲在自己苦痛的小世界。

原本可能步上兄姊命運的遺傳悲劇,卻在陳莉茵和曾敏傑的幫助下,仁豪成為國內第一個健保給付昂貴罕病藥物的病例,也揭開台灣罕病立法序幕。

陳莉茵知道,同情是短暫的,不能給罕病患者長久保障,唯有建立制度才是解決之道。「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但制度可以」她永遠不會忘記,罕病立法的那一天,「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從一讀到三讀僅42天,2000年1月14日,當槌子敲下的那一刻,台灣是全世界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

制度當罕病靠山
蕭仁豪(左)現在從事舞台設計,喜歡拍照捕捉有趣事物,培養創作靈感。

救一個孩子 整個家重生

在主治醫師林炫沛的治療下,藥物一點一滴注入仁豪體內,洗去十多年來累積的醣脂類大分子。當初那個萎靡在鏡頭前的孩子,努力活了下來,從不愛說話的「沉默一哥」變成有問必答的「省話一哥」,如今在工作上獨當一面,成年獨立了。

歷經疾病的折磨,仁豪更珍惜當下,每一天都是得來不易的恩典,仁豪喜歡畫畫、養魚、騎著車四處拍照,即使只是拍路邊一個裝置藝術,都有獨到的視角,他說,「未來要去冰島拍極光,這是我的夢想。」

仁豪不但活下來,也開始回饋,他說,「我賺不多,但每月固定捐款給基金會,希望可以幫助罕病兒,鼓勵他們不受外界眼光影響,一樣可以活出自己」。

一路走來,仁豪感謝媽媽沒有放棄他,又遇到貴人相助才有今天。或許童年總在淚水中忍痛度過,但換個角度想,「我的痛可以幫助其他人活下來,或許這就是苦痛的價值」。

制度當罕病靠山
仁豪母親賴阿美(右)在遇見貴人,幫兒子找到救命藥後,一家人總算擺脫罕病的魔咒,如今她再展笑顏,神清氣爽,整個人變年輕。

重新開啟第二人生

而賴阿美過往總是滿臉愁容,充滿罪惡感,苦悶只能自己吞,默默忍受街坊鄰居的異樣眼光和閒言閒語,直到遇見貴人,找到救命藥,一家人總算擺脫罕病的魔咒,如今她再展笑顏,整個人變年輕,重新活著失去的那些日子。

更讓阿美欣慰的是,二十年前罕病病家遇到困境,只能自求多福,如今有罕病基金會並肩同行,有政府資源投入,針對不同罕病個案,提供不同的服務,罕病不再是孤單少數。

沒有人是局外人

莫管他人瓦上霜,但若把罕病認為是別人家的事而漠視,他日,你我成為當事人時,也可能被漠視。就如同前衛生署長李明亮所說,「罕病考驗一個國家人民的道德和社會的成熟度。」

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醫師感嘆,罕病的平均發生率是一萬分之一,一旦發生,對罕病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罕病孩子幫忙「健康人」承擔掉了風險,所以他總懷著「感恩的心」看罕病兒。

罕病小檔案

高雪氏症是帶有隱性基因的雙親遺傳而來,致病原因是體內葡萄糖腦苷脂酶失去活性,導致醣脂類大分子的新陳代謝無法順利進行,囤積在患者骨髓細胞及神經系統,造成患者肚子膨脹、肝脾腫大、骨骼變形及容易骨折等。目前臨床上有三種亞型,治療上除骨髓移植,僅第一型患者可使用「酵素替代療法」,第二、三型尚無有效療法。

健保救罕病兒

讓她健康長大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微微捲髮,個頭嬌小,家住台南的楊采潔跟著媽媽在台北榮總做例行檢查,蹦蹦跳跳的她,與一般小孩無異,今年準備上小學了,她的平凡其實是奇蹟的結晶。

她,在出生第十一天時被確診罹患龐貝氏症,及早發現,投藥治療,變異的基因還來不及對她造成傷害。

媽媽楊季娥回憶,孩子出生後做了新生兒篩檢,醫院打電話說孩子酵素缺乏,可能是龐貝氏症,原以為是碰到詐騙集團,掛掉電話,當醫院再次打電話來時,她覺得不對勁,趕緊帶著孩子連夜北上檢查。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罹患龐貝氏症的楊采潔(左),因為透過新生兒篩檢及早發現,投藥治療,沒有造成傷害,圖為她在台北榮總做例行檢查。

檢查確診是龐貝氏症,由於病患體內負責分解肝醣的酵素活性低,肝醣堆積造成肌肉無力、舌頭肥大、呼吸困難,通常帶有這樣遺傳缺陷的新生兒,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往往活不過一歲。

幸好,中研院院士陳垣崇的團隊研發了治療龐貝氏症藥物,幫助孤立無援的病患,采潔也是受惠者,現在只需要定期到醫院補充酵素。

而這類酵素替代療法是蕭仁豪事件使台灣有健保給付。

她說,「非常感謝前人的努力,不管是仁豪家人、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等人,二十年前他們不放棄希望,為病友爭取活下來的機會,讓我女兒可以長大。」

陳姊的眼淚

翻轉國人對罕病認知

制度當罕病靠山
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左)當年提供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右)建議,才就此確認基金會的方向。

「祖上無德、卡到陰」,20年前罕病被視為無解的怪病,病家飽受歧視,在暗夜無助哭泣,直到「陳姊」、「罕媽」陳莉茵出現,從單兵作戰到串連病家、媒體和社會資源,推動立法,成立罕見疾病基金會,才讓國人對罕病有正確認知。

陳莉茵的兒子也罹患罕見疾病,當年她借錢攜子赴美治療,比起其他病家擁有更多資源,她卻選擇留在台灣,還借藥給有需要的家長,為了幫罕病患者爭取活下去的權利而奮鬥,這股起心動念,也造福了無數罕見疾病家庭。

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常以「愛哭、雞婆又雜唸」來形容陳莉茵,但罕媽的眼淚讓民眾感同身受,而育有罕病兒的她除了擁有一顆慈母心,還有堅毅的人格特質。

到底陳姊纏功有多了得?李明亮尚未當衛生署長前,她為了罕病未來定位,無論如何都必須見這位醫界大老,硬是追到機場,就在李明亮登機前,終於見上一面,也就此確立基金會的方向。

罕病法造福罕病兒

1999年6月6日,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董事長林炫沛表示,基金會創建後,將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的疾病歸類為「罕見疾病」,這項專有名詞才在中文世界被建立,迄今基金會服務256種病類、約1萬5000人次,超過政府公告223種病類。

在創辦人曾敏傑及陳莉茵堅持及努力下,結合醫界與媒體的力量,讓台灣於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

令人意外的是,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從初審到三讀僅花42天,陳莉茵形容「這是一趟奇蹟之旅」。

motto
制度當罕病靠山
「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但制度可以」,民眾短暫的同情,不能確保罕病患者獲得長久保障,唯有建立制度才是解決之道。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 陳莉茵

motto

今年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更為台爭光,獲得世界罕病組織及加拿大罕病組織肯定,頒發國際罕病英雄獎,成為國際典範。他說,基金會的創立不全是悲情,悲情僅是個案故事的開始,理性才能喚起政府正視罕病,罕病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社會接納罕病是世界趨勢。

龐貝氏症藥物發明人、中研院院士陳垣崇見證罕病立法的過程,他也指出,走遍全球,卻看到台灣蕞爾小島,面對罕病發揮最大美善與包容,當時國人發揮愛心、同理心,踴躍捐款,支持病家,在罕病病友照顧權益上領先其他國家。

motto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罕病病友以單一罕病或個案來看,費用偏高,但罕病人數少,占所有健保花費比例偏低,應在合理成長下,優先被照顧。

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曾敏傑

motto

罕病法通過後,陳莉茵說,感謝健保2005年推動罕藥專款,造福病友,但二代健保執行後,檢討資源分配的聲浪四起,出現罕藥低效益的質疑,罕病患者健保醫療權益頗受影響,給付速度趨緩。

面對罕病藥物納健保速度趨緩,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原因可能在於部分藥廠在藥價上有所調整,以致拉長議價討論時間,事實上,不管是食藥署核發藥證、健保署決定給付,都已盡力縮短時間。不過,最大挑戰則是藥價過於昂貴,必須花時間與藥廠協商藥價,以致拉長時間。

motto
制度當罕病靠山
將罕病藥物納入健保,是從人權、健康照護的角度來關懷罕病患者,病人雖少,仍須尊重人權,讓每個病人都有活下去的機會。

健保署長 李伯璋

motto

儘管如此,罕病藥費支出費用仍逐年增加,每年都有一成以上的成長,102年罕病藥費為30.4億元,到了106年更突破50億,來到53.6億元,治療人數達8351人。

罕病用藥支出

資料來源:健保署

中國附醫基因醫學部主任蔡輔仁指出,如果罕病經費壓縮到常見疾病支出,恐怕引發民意反彈,政府需謹慎面對,醫界也會努力打造治療準則,「不該浪費的用藥,一顆都不多。」

台大小兒科教授胡務亮認為,健保是社會保險,目的是照顧弱小族群,應用在需要幫助的人,罕病兒是需要持續援助的對象。

motto
制度當罕病靠山
罕病考驗一個國家人民的道德和社會的成熟度,每個人都有罕病的風險,即便是正常人,難保下一代不會罹患罕病,面對罕病需要同理心。

前衛生署署長 李明亮

motto

罕病基金會重要發展

1999.6.6 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
2000.1.14 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三讀通過
2000.12 推二代新生兒篩檢計畫
2002. 9 罕病全數納入重大傷病保障
2005. 1 健保將罕病用藥列入專款專用
2006. 7 二代新生兒篩檢計畫、衛生署增列六項篩檢項目
2010.12 啟動罕病福利家園專案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製作人:
文字採訪:
攝影:
影音:
美術設計:
網頁製作:
監製:
特別感謝:
Top